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村民在采摘毛葡萄。 郭祎摄
“仫佬千年今犹在,两江两湖九万山……”一首民歌,唱出了罗城独特的山、秀美的水和浓郁的仫佬风情。
罗城县是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九万大山南麓,全县仫佬族13.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60%以上。
昔日,乡亲们在“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石漠化山区挣出一口饭,却仍然无法改变世世代代的贫困面貌--全县共有8.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近三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齐心协力奔小康,生活“一天一变样”--2019年底,已有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6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21%;如今,他们更是拿出了愚公移山的劲头,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做着全力冲刺。
石头缝里种出致富产业
罗城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这里石山高耸、土地贫瘠,一直以来,恶劣的生产条件让百姓与富裕的生活隔了千重山万重岭。而如今,罗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当地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在石头缝里种出了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在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曾经的石山如今绿意弥漫,漫山遍野的是葡萄秧,在丰收的季节,一串串晶莹的葡萄被农户麻利地摘下。
正在采摘葡萄的,是里乐村村民韦凤茂夫妇。2002年,在广东打工的他们决定“拼一把”,回到家乡开荒种植当地的毛葡萄。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他们靠双手清理了300多亩荒山,随后贷款买来毛葡萄苗,在有泥的石头缝里种下。
为了建起葡萄园,韦凤茂欠下了不少债务,再加上爱人身患疾病,2015年,他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技术指导、产业奖补等支持下,2016年开始,韦凤茂一家的葡萄连年丰收,如今每年的收入超过20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带动了里乐村1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罗城县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根据当地地理条件,下足“绣花”功夫培育特色产业。如今,罗城共种植8万亩毛葡萄,全县共有3800多户贫困户参与毛葡萄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多户。从2012年至今,罗城县已有120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毛葡萄实现脱贫。另外,罗城县还创建了192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园、点),涵盖油茶、中草药、食用菌、富硒米等20多个品种。这些从石头缝里发展出的特色产业,如今已经成了罗城产业扶贫的崭新“名片”和罗城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就业扶贫结出幸福果实
“金蓉,还不回家呀?”
“这就回去,该给孩子煮饭喽!”
下午5点半,在罗城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内,女职工蓝金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一边与同事们打招呼,一边收拾着工作台。
蓝金蓉来到这家公司已有一年两个月。“以前,我们一家四口全靠我老公在外面做建筑工养活,没什么积蓄,日子过得紧巴巴。”蓝金蓉说,“现在,我在这边生产耳机等电子产品,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还不耽误照看孩子,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据车间负责人蒋东霞介绍,在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像蓝金蓉一样从一名家庭妇女转变为一名在流水线上熟练作业的工人,共计180多名,其中80名是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罗城县把扶贫车间作为重要平台,按照与深圳市福田区签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引进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扶贫车间等23个扶贫车间,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目前吸引贫困劳动力593人稳定就业,实现贫困户“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为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罗城县还强化劳务输出与技能培训。他们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引导贫困劳动力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就业。同时按照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加大精准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罗城县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4472人,开办就业技能培训36期,培训人数达1810人。
今年以来,罗城县还统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1078个,使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能就近上岗就业。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罗城县城出发,沿着山路向西驱车15公里,就到了四把镇棉花村。
大山深处,游人如织。吸引他们远道而来的,是这里深达326米的棉花天坑。这里有飞岩峭壁、竹树环合的奇绝景观,还有悬崖酒店、无边泳池、彩虹滑梯、玻璃栈道等休闲设施,每到节假日还有美不胜收的灯光秀和舞蹈演出。
“现在的棉花村热闹得很,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穷山恶水’呢!”在棉花天坑景区内“仫佬尖农家乐”帮厨的潘立文回忆,“以前,我们需要扛着农产品走一整天山路到城里卖,才能换一些收入。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有游客纷至沓来,生意特别好。这要放到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这一巨变,得益于罗城县将脱贫攻坚工作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成功探索。2017年,罗城县引进广西悦投置业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开发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扶贫项目。据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负责人韦明献介绍,棉花村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可从景点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获得分红;村民可以在景区内开设农家乐、民宿;景区开设了扶贫商品长廊和电商平台,销售村民自家制作的葡萄酒、辣椒酱等土特产;景区内的工作岗位也优先招聘本村的贫困劳动力。截至目前,景区已带动棉花村村民93人稳定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同时带动800多户贫困户受益、28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过去,天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现在,天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在景区做保安工作的村民吴才书说。
棉花天坑,是罗城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助力脱贫的生动缩影。目前,罗城县还开发出了水上相思林、天门山、成龙湖、高山草甸等景点,让“九分山水一分田”的地理特色,从发展生产的“绊脚石”,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点金石”。
“我家的美酒香不香?朋友知道。阿妹的绣球圆不圆?游人知道。三姐的歌儿甜不甜?百灵鸟知道。罗城的蓝图美不美?世界知道……”我们相信,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推进,罗城群众将彻底拔掉穷根,过上节节高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