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baby!
孩子不吃饭,可以说是中国家庭育儿的第一难题。
我的姨甥从澳洲留学回来,看到中国家长追着孩子喂饭的奇景,第一反应是:“外国的孩子无论多小都是自己吃饭,没见过大人喂饭的。”
对于孩子的吃饭问题,我一直比较佛系的,今天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不爱吃米饭?没什么大不了
关注过我的公号的朋友都知道,我对碳水并没有执念。
而我们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米饭,根据我研读过的资料: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热量,营养成分对比一般食物并没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发现我家妹妹只爱吃肉,而不爱吃米饭时,我并没有太焦虑。
只要她爱吃其他东西,保证营养均衡就好了。
当你放弃米饭这个执念,你会发现:吃饭难的困扰就减少了一半。了解孩子不爱碳水之后,我就会在烹饪时调节食物的比例。例如妹妹最爱的鸡肉面,我做的时候,会放大量的鸡肉,只会放很小分量的面条,荤素的比例刚好跟传统做法相反。
每次女儿都吃得很主动又尽兴,完全没有吃饭难的问题。所以, 尊重每个孩子的先天口味很重要。
为什么大人可以挑食,孩子不可以?
在饮食上,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看。我们大人一天到晚吃一个菜也会没有胃口。所以,多给孩子新鲜感,也能促进孩子的食欲。上周,我一时兴起自己做广州很传统的牛杂猪肠粉。没想到小人儿很爱吃,轻松就搞定了一顿饭。
在老人家眼中,这根本就不是正经饭食,但又有什么所谓,食物干净、保证营养足够就好。所以,我经常喜欢尝试一些新鲜又简单的菜系。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为什么外国的妈妈可以同时带几个孩子,而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能把全家折腾死呢?
作者提出:因为中国食物的制作太麻烦。这有点道理。
其实在外国,很多妈妈给孩子吃的是半成品的辅食,只要简单烹调一下甚至只是加热一点就可以直接食用,做饭并没有占据日常很多时间。
我觉得,这很值得中国妈妈学习。我自己带小孩的时候,也尽量选择简单快手菜。例如南瓜羹,只要把整个迷你南瓜蒸熟,然后加上牛奶,就是一顿美味又营养的午饭,前后不过几分钟时间,完全是一个减负菜谱。
这样的菜单,我会经常更换,而不是只会在传统的鸡蛋羹、肉饼中不断重复。
和大人一起共享饭食
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每天都为孩子专门做饭的话,那么我们一天就要做6顿饭。所以,自从我家妹妹能吃饭之后,我就很鼓励她和我们一起“共享饭食”,而不是特意为她加餐。
形成这个习惯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适应性其实很强。除了辣的,我们家妹妹几乎什么都吃,简直就是天使宝宝。
看到这个喜人的成果,我才突然醒悟过来,很多宝宝的偏食习惯其实是家长培养的。在我们这种开放性饭桌上,孩子从小就浅尝百味,而不是只困在单调的婴儿食物上,味蕾早就打开了,又怎么会偏食?
跟大人一起吃饭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充分锻炼口肌。
因为这几年,认识了不少牙医,我才知道口肌训练的重要性。以我家哥哥为例,因为小时候吃得太精细,他到现在都不爱吃咀嚼类的食物,也不爱啃骨头,直接后果就是咬肌不发达,用牙医的话就是长相不够阳刚。
咬肌缺少训练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语言发育迟缓,容易导致孩子发音不清、说话晚等等。这些常识都是我这一两年接触牙医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但很多家长未必知道这些。
所以,妹妹能吃辅食了,我就一直让她和我们一起吃饭,鼓励她多吃大人食物,充分训练口部肌肉,如无必要都不用剪刀剪碎食物。
吃饭需要培养仪式感
从小培养吃饭的仪式感也很重要,儿童桌椅绝对是一个下饭神器。
只要我把吃饭椅子搬来,女儿就知道该吃饭,不能到处跑了。在吃饭自由这件事情上,我家那张99块的“祖传宜家椅子”真是一个神器,在我家,女儿从来不用追着喂饭。因为长期坐着椅子吃饭,她早就知道吃饭就是要在白色椅子上完成,决不能拖沓。
实际上,我觉得孩子比大人更加尊重习惯。只要大人帮她建立好了,孩子习惯了,就会认准它,这跟养猫是一个道理。
总之,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是我认准的第一准则。例如,当孩子用身体语言跟你表达饱了的时候,作为大人就要知道收手,不要再继续填鸭子,这样的家庭又怎么会发生追着喂饭的事情呢?
既然大人认为半饱是一个境界,为什么小孩就不能呢?
From Gi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