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社会有哪些饮食文化和食俗礼仪?饺子与馄饨是同一种食物吗?

2020-10-20新闻12

古代社会有哪些饮食习俗和礼仪?浅论饺子与馄饨的“前世今生”

当饮食与文化融为一体并相得益彰之时,一定是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否则食物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在尚未满足基本温饱之时肯定与文化毫无瓜葛。而文化作为一种既无形又有形的复杂概念,其实也是物质与精神文明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

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去分析饮食文化、习俗与礼仪,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饮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文字被雕刻在甲骨上开始,我国现存汉字大约有九万多个,这其中与饮食有关系的词语就高达几万个之巨。

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珍馐美馔、秀色可餐、饕餮大餐;凤髓龙肝、色味俱佳、唇齿留香、垂涎欲滴等与饮食有关系的成语,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在彰显着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社会饮食文化、食俗及礼仪起源

1.古代社会饮食习俗发展历史

饮食文化是饮食习俗与礼仪的根基,只有当饮食与文化互为依靠之后,才能形成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饮食习俗与礼仪。如果从中国古代史发展趋势来看,从燧人氏“钻木取火” 开始古代人的饮食结构,就进入了“由生到熟”的飞跃性时代。

虽然此时并未形成或者说根本没有饮食文化概念,但是却为古代社会饮食文化开启了一扇大门,并且为饮食习俗与食俗礼仪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认为食物“由生到熟”,也为中国饮食文化萌芽出现埋下了伏笔。

历经燧人氏、伏羲、神农氏、黄帝三位上古先祖的改良之后,古代社会饮食状态一直都处于不断进步状态中。燧人氏时期炮、煲、焙炒等烹饪方法开始出现;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到了神农氏时进入了“耕而陶”阶段,此时的陶具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炊具和餐具。据史料记载“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黄帝发明了“甑”并用其“蒸谷为饮,烹谷为粥”。简单说就是“甑”类似于现代蒸锅,这种炊具出现之后食物烹饪开始多元化。

2.商周建立中国饮食文化、食俗及礼仪形成

如果说从燧人氏开始一直到夏启时期,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习俗、礼仪都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那么成汤建立殷商之后饮食才开始步入文化殿堂。这主要是因为殷商时期食物已经不仅是一种,可以用来果腹的生存必需品了,因为当时食物已经被当做贡品应用于祭祀之中。

笔者认为从殷商开始食物与文化开始紧密相连,但由于当时并未形成饮食文化概念。而且由于生产力过于低下粮食产量不高,所以食物除了用来祭祀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其实还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虽然此时的食物已经花样繁多,但还未上升到饮食文化层面。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人们开始以谷物和蔬菜做为主食,当然这些食物其实也承袭于殷商。但是在西周与东周共计791年的王朝史中,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开始形成,并逐步向更加完善与细致化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周礼”诞生之后饮食与文化,开始成为一对形影不离的文化综合体。“周礼”中不仅规定了饮食结构与饮食礼仪,同时还将当时社会中的饮食习俗记录在案。据“周礼”记载周代饮食结构主要分为,食、饮、膳、羞、珍、酱饮食结构六大项。

但由于“周礼”为周王室礼仪典籍,所以记录的饮食文化也皆以王室规格为主。当时烹饪主食的方法就是蒸、煮两类,用“鬲”煮饭近似于“干粥烂饭”。当时人将水少的干饭称为“鱣”,而将水多的米饭则称为“粥”。

但是生活在周代的老百姓由于粮食拥有量比较少,所以日常饮食皆以“不外啜粥,以蝴其口”。 这八个字的大概意思就是百姓们平时经常吃粥糊口,这种烹饪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让人有一种比较强烈的饱腹感。

饮食作为周代的主要文化体征与礼仪形式,在当时其实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食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饮食文化、食俗及礼仪的形成,其实与地域、朝代、饮食习惯,尤其是当时的食物类型都有巨大关系。

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饮食风俗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得知,古代社会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安民”,而安民的主要途径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古代社会“食俗”形成其实与很多因素都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社会中的食物种类等,其实都是促进“食俗”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食俗”的范畴其实也非常广泛。

一般情况下“食俗”主要包含王公贵族食俗,百姓日常食俗、年节以及礼祭食俗等。食俗除了包括饮食特征与习惯之外,其实还与食物类型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将饮食与祭祀、礼仪以及节庆等联系在一起,这其实也是古代食俗形成的关键契机。

如果从狭义范围来讲食俗主要是指,生活在某个特定区域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礼仪。比如,生活在南北两地的古代老百姓,在饮食方面就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北方人的饮食及其习俗相对来说比较粗犷,而南方人则大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食俗。

古代食俗文化及礼仪基本上都与节庆息息相关,随着历朝历代不断发展并最终固定为饮食习俗。据汉代《四民月令》记载:

“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段记载阐述了汉代在过春节时的习俗,首先是祭祀诸神与祖先然后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敬献“椒酒”以表达尊敬之情。“椒酒”作为汉代食俗中的代表性饮品,不仅展现出了当时的基本饮食风俗,同时也彰显出了食俗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而南朝梁宗懔则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正月初一时的食俗文化。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这段记载中所说的各种饮品就是当时的固定食俗。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古代饮食习俗与食俗礼仪的食物,其实就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在除夕时吃的“饺子”。

作为一种极具中华美食文化代表性的食物,“饺子”其实就是古人对饮食文化以及食俗的最完美表达。

古代食俗文化之“饺子”起源

1.民族食物“饺子”起源

“饺子”作为古代食俗文化中的代表性食物,从其诞生至现代社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相传这种薄皮大馅、营养美味的食物,是由被誉为“医圣”的东汉人张仲景发明。这种极具中华美食特色的食物面世之后,就被赋予了诸多美好寓意与愿望。

如果从实物起源角度来讲饺子其实源于古代食物“角子”。最开始时饺子被人们称为“娇耳”,这其实与饺子的形态息息相关。大家平时在吃饺子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这种食物的外形除了像“元宝”之外,其实还与人类的耳朵十分相像。

2.“饺子”别名

关于饺子的起源其实也众说纷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馄饨作为一种与饺子十分类似的食物,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不可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二者皆有面皮与馅料组成,而且具体的烹饪方式也基本雷同。

实际上饺子的名称在尚未确定下来之前,它还曾被称为“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这些关于饺子的名目繁多的食物名称,其实与不同朝代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因为不同朝代的饮食文化理念肯定会有一定差异,所以才会出现同一种食物多个名称的现象。

三国时期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将“月儿”去掉直接叫做“馄饨”;到了唐宋两朝时饺子又变成了“偃月形馄饨”或“角子”。事实上如果从饺子源于东汉张仲景的说法可以得知,当时社会中的饺子其实是一种“祛寒药物”。

而这种所谓的“祛寒药物” 主要作用就是预防耳朵生冻疮。虽然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总会让人有一种哑然失笑的感觉。但是当时饺子馅料却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味,而是由多种可以食用的中药材组成。

3.“好吃不过饺子”

相比较于其他由古代流传至今的食物来说,饺子虽然外形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是其馅料却充满了无穷的变化与想象力。北方人的饺子馅多以各种蔬菜,以及猪肉、牛肉、羊肉、马肉、驴肉为主,口味方面依然是以“咸”为主。

而久居于南方地区的人由于特定食俗影响,所以饺子馅除了有咸口之外还有甜口。当然无论是肉馅还是素馅饺子都别具风味,并且非常符合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还有一句俗语则称“好吃不过饺子”。

这说明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以及食俗礼仪中,都占据了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人们对饺子的喜爱可以说不分南北东西,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口味如何,亦或是饮食文化或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其实都对饺子这种食物情有独钟。

结 语

《礼记·礼运》中曾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家千万不要小觑这八个字的内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真可谓一字值千金。从这八个字中可以得知“诸饮食为礼之初”,也就是说饮食才是古代礼仪与文化的契机。

古代社会中的饮食习俗和食俗礼仪虽然看起来十分高大上,但如果失去了食物做支撑则如空中楼阁一般。所以笔者认为饮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才能让中华饮食文化与食俗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李成军《古人吃饭饮食的礼仪习俗》

乐奀《古人吃饭饮食的礼仪习俗》

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礼仪食俗》

陈亦权《饺子原本是治病良药》

#神话传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