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唐初诗人。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统称为“初唐四杰”,7岁就能作诗,有“神童”之称。大家都应该还记得那首《咏鹅》吧?“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说,这首诗就是骆宾王幼年所作,他的才气可见一斑。
今天,我重点和大家分享他的《于易水送人》这首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也是家喻户晓,但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人说是赞颂历史上的荆轲,有人说仅仅是送别友人,而我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是感慨自己的遭遇。
骆宾王,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大小在官场还是有一官半职的。在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作长安主簿,寻擢侍御史。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因遭人诬陷而锒铛入狱。在狱中还在感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此句出自《在狱咏蝉》)
骆宾王入狱是倒霉的,但是,也算他运气不错。就在他入狱的第二年六月,刚好碰上了改元大赦,最终得以释放。出狱当年的冬天,他北赴幽燕,即这首《于易水送人》的写作地。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文人的内心非常细腻,一字一句都与自己的心理活动有关。作者在易水送别朋友,看到滔滔江水,不由得想起那个熟悉的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啊,此情此景与当时荆轲的情况有什么两样呢?
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那个情景可谓壮烈。据《战国策》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送别,可见大家都觉得此行的成功概率非常低。想想也是,荆轲以一人之力,闯入秦庭,那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别说杀了老虎,几乎生还几率都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荆轲都义无反顾,原因在于太子丹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俗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在荆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骆宾王用“壮士发冲冠”来描述荆轲的状态,从内心也表示敬佩。大家知道,骆宾王本人也是刚从监狱里出来不久,内心多少还是有委屈的。他对荆轲的歌颂,其实内心也希望有股正义的力量对邪恶势力说“不”。他也希望眼前出现一个英勇无畏的荆轲第二。
可惜了,“昔时人已没”。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了,壮烈牺牲于秦庭。新的“荆轲”在哪呢?看看依然流淌着的易水。易水依旧,却有物是人非。
“今日水犹寒”,一方面表达了荆轲精神并未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褪色,仍精光万道,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为反抗暴虐而前赴后继。另一方面也说明朝廷的暴虐并没有随着易水而留走,也没有因为荆轲的离去而变好。易水,是“寒”的;官场,也是“寒”的。朋友啊,此地一别,我们不知何时相见,在依然寒冷的官场,你要珍重啊。
骆宾王一首送别诗,写出了古人的壮烈,也反应了内心的不满,还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切,意味深长。骆宾王在官场混迹近十年,虽然一度得到李元庆的赏识,但现实让他深切感受到宦海沉浮的艰辛和无奈。
此诗说是送别,我们却看不到骆宾王一句描写所送之人。但是,我们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荆轲的样子。一个干事业的人,如果能多几个像荆轲这样的朋友,何愁大事不成呢?荆轲对待朋友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有恩必报。太子丹对荆轲以礼相待,拜为上宾,让荆轲备受尊重。古语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一直在等着某个机会报答知遇之恩。
第二,视死如归。有心报恩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也是成不了事。荆轲有心报恩,不惜牺牲性命,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我们不需要朋友为我们去死,但如果有几个舍生忘死一起拼搏的兄弟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三,能力超群
能力还是很重要,朋友再好,有心无力也是白搭。其实,肯为太子丹卖命的人不止荆轲一个,那为什么是荆轲去呢?因为荆轲才具备这个能力。就像很多关键时刻,你找朋友帮忙,对方可能会给你来一句:“我们也很想帮你啊,但是我没有办法。”
不管是骆宾王,还是我们,要找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都非常困难。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无条件去帮助你的人,就好好珍惜吧!现实生活中,多几个这样的朋友,又何愁大事不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