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游乐场所的现代人,都对游乐场所的许多弓箭的摊位比较熟悉,再不济,每逢节假日,像一些步行街等街道上总会有许多放置弓箭和气球的摊位。
如果有人对此很有兴趣,上前一试。就马上会发现这些摊位上的弓箭命中率非常的感人,基本上那些摊位上说的10箭射中80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弓箭的现代人、亦或是只对弓箭稍稍有所了解的现代人来讲,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甚至说的十箭射中一两环三四环的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可以看到弓箭的准确率是如此的低下,既然这样的话,那在古代,在那个营养普遍不良的古代,为什么那么多古代的军队还将弓箭作为军队打仗中的第一选择?这其中有什么不得不说的原因吗?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有这样的疑惑,那就是古代的弓箭与现代的弓箭一样,是一种易损的物品,每次打完仗之后都有大量的箭头无法回收,从而成为报废品;而如果是在和平年间,其中最容易受损的其实还不是箭头,而是箭杆儿,由于本身本就是木质,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弓箭的重要组成,木制的箭杆会自然而然的被腐蚀乃至报废。
在这种情况下(弓箭准确率低下,且非常容易被消耗,成本过高),为何古代军队常备军当中必须要有弓箭手的存在呢?
难道说是因为弓箭这种战备物资可以造成大规模杀伤?可是我们不管是看古装剧还是看史书,又或者是看一些演义小说,几乎就没有看到说有一支军队是被弓箭射垮的。大部分情况下弓箭的存在在军队当中,并不是直接将对方军队进行大规模射杀,想想也对,毕竟弓箭的准确率如此低下,不可能对敌方军队进行百分百的大规模射杀伤害。如此说来,弓箭的存在也不是因为它具有大规模杀伤性伤害的这一特质。
我们观看古装剧或者一些史料再或者就是一些演义小说当中,弓箭常常被用于射住阵脚,那么这样的用途到底又有何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交战之前,双方军队会先进行放箭来确定对方针对自己的距离,这对制定下一步的战略作战很有作用,确定好比我双方的距离才可以制定相应的比较合理的作战方案。
而如果派遣军中斥候去探索敌我双方的确切距离,比较容易遭到敌人的针对性进攻。从而浪费我方军队的精锐斥候。对军中精锐的士气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和浪费,而使用大规模攻击进行所谓的射住阵脚,就完美的规避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军队当中的弓箭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当面对的是暴民政权和农民起义军队的时候,面对缺乏甲胄保护的他们,弓箭的威力还是很强大的,就算没有将他们当场射杀,仅仅将他们射伤了,在医疗设备落后的古代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死亡。
而针对于那些身披重甲士兵,在唐代军队流行破甲的弓箭,在与大唐之敌吐蕃交战过程中,唐军射出的弓箭都具有破甲的效果,至今在今天的西藏一带还能出土相关的箭头。
在军队当中还有一些弓箭,他们是由少数将军拥有的。这些弓箭往往势大力沉,一旦射出威力不可阻挡,常常用于狙杀敌人重要头目,能够在战场之上起到关键的转折作用。著名的陈永亮就是在与朱元璋交战过程中被一支利箭夺走了生命,然后陈友谅的军队就兵败如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