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满清遗老为溥仪上谥号,为什么是“清愍帝”?

2020-10-20新闻12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明朝末年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来的,经过征伐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为止,清朝享国296年,历十二帝。

谥号是对帝王、诸侯、卿大夫一生的盖棺定论,始于西周,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比如楚成王的“成”、汉武帝的“武”等等。通常情况下,谥号都是高度浓缩精炼的一个字,却可以概括此人生前的大致功绩。既然皇帝水平有高有低,那么谥号自然也就有好有坏,不过奇怪的是除了少数几个字,比如“桀”、“纣”之外,大部分的字都是好字,可表达出的意思却千差万别。

图-俯瞰故宫以“灵”为例,字面意思是“灵敏、灵巧”,但用到谥号上,凡是叫“灵王”、“灵帝”的都不是什么好君王,比如楚灵王、汉灵帝等。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与此前的末代皇帝相比,溥仪之后并不是一个新的王朝轮回,相反社会进入到没有朝廷的共和时期,因此溥仪也就成了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没有谥号的皇帝了。尽管溥仪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的转变,但在满清遗老眼中,不论其身份怎么变,曾经做过皇帝就必然要有一个谥号。

从1967年开始,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首先在我国台湾地区发起为溥仪上谥号的倡议,结果在民间引起巨大轰动。消息传到大陆,满清遗老同样格外兴奋,这件事也很快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满清遗老为宣统皇帝(溥仪)准备了两套方案,也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恭”,一个是“愍”,那么这两个字在谥法上是如何解释的呢?

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谥号是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这个字当然不是想用什么就能用什么,而是有一套严密的规则。“恭”在谥法上的解释有八种:知错能改即为恭、任人唯贤即为恭等,总体来说这个谥号的寓意还是十分美好的,但鉴于溥仪无所作为的一生,“清恭帝”显然有些名不副实,因此这套方案并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同。至于“愍”的话,它的寓意就远不如“恭”那般美好,在谥法中“使国家遭受磨难便是‘愍’,使百姓哀怨便是‘愍’”,显然这个字更符合溥仪一生的生命轨迹。

最终经过讨论之后,溥仪被盖棺定论为“清愍帝”,这也说明大多数人对溥仪在皇帝任上发挥的作用并不持肯定态度。当年这件事在国内一度引起热议,但时代毕竟已经不是清朝,因此人们也不会过多关注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部事务,你的名字你爱怎么起就怎么起,反正是你的家事。

#清朝#溥仪#谥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