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了解台北故宫馆藏文物的来龙去脉,应该都清楚台北故宫的大部分文物是当初的清宫皇家收藏,而且,当时为了防止国宝落入日寇手里,都是尽可能的挑拣精品。打个比喻:你家里有太多的宝贝了,但是逃难只能带一个行李箱,你会带哪些?
不客气的说,留在北京故宫仓库里的都是挑剩下的,所以,台北故宫确实有很多顶尖的文物,尤其是其中的历代绘画、书法、善本非常值得一看,这些是在内地无缘一见的,一些清朝的宫廷珍玩也是非常精美的。
(前方多图预告)
宫廷珍玩:
“翠玉白菜”
停留在白菜上的两只昆虫,为作品赋予了生命力。
“东坡肉石”
纯天然,无加工的肉形石,全世界也没有几块这么大的。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主体是古代考神“魁星”,在古代拜它考运亨通。陪衬的部分也是各种祥瑞的象征。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灵芝,寓意“芝生富贵”。魁星手里的梅枝,寓意争先。
乾隆,掐丝珐琅盛酥油茶罐
金嵌松石坛城
多宝阁,皇家的“玩具盒”
玻璃胎画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
样式别致,竹节寓意“节节高”。
书法: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力痛纸背!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与侄子誓死守城,最终侄子以身殉国,颜氏家族死伤三十多人。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被押解到洛阳,英勇不屈,后被凌迟处死。颜真卿的这篇文稿是祭侄,也是祭奠颜氏家族。
苏轼“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苏轼被贬时,写下了《寒食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意思是想回朝廷,但是远在九重之外,想回乡,但祖坟也在万里之遥。想学习阮籍的作品,只可惜我早已心灰意冷。苏轼虽然多次被贬,但他一生都是很积极乐观的,难得有这般心灰意冷的时候。
宋徽宗“诗帖”
绘画: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唐,韩幹《牧马图》
上有宋徽宗题字:韩幹真迹,丁亥御笔。
唐,“宫乐图”
宋徽宗《文会图》
此外,还有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文人图(乾隆的“是一是二图”就是仿照这幅画的构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刘贯道的“画元世祖出猎图”等等。
瓷器
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
据说全世界仅有3件白瓷孩儿枕。
“青瓷水仙盆”,汝窑,北宋
“雨过天青云过处”般的颜色。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乾隆,霁青描金游鱼转心瓶
善本
有元朝的“宣和画谱”,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等等。
但是就目前来说北京故宫的馆藏还是要比台北故宫丰富得多,比如一些明清家具,因为这是后来才被珍惜的文物。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北京故宫有许多来自外界的捐赠,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位是张伯驹,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书赠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蔡襄的《自书诗卷》、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白的《上阳台帖》件件都是稀世珍宝。另外一位是孙瀛洲,向北京故宫捐赠了近3000件精品瓷器,其中一间“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全世界仅此一对,是当时孙先生花了40根金条购得。据孙先生判断,这件应该是来自宫里。民间曾为该文物估价,至少值10亿美元。
并且,清朝没落后,溥仪与一些满清贵族手里有不少文物,这些文物有一部分流向了海外,也有不少精品在百转千回之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