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打仗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的环节,其实在这个朝代之前是存在的

2020-10-20新闻8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或者听单田芳老爷子说评书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吾乃XXX,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经常是在两军对阵之时,两名武将出阵交手,胜的那一方趁势挥军掩杀,往往就打赢了。

但话本、小说这种面向普通大众的东西,这样描绘纯粹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人们就喜欢看这种打斗的精彩场面。但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武将单挑胜负就基本能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这样的情形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要《孙子兵法》有什么用?那些战略家、谋士、军师的棺材板就快压不住了。麾下的士兵又该做什么?起个摆设?

“单挑”这个词,很明显是个人之间的互相较量,是决定两个人之间的胜败的。而“武将”或者“将军”都侧重于“将”,将有率领、引导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武将,必须有领导全军的能力和胆识。武将的勇不光体现在个人武力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能以自己的勇引领一个军队的士气,而不是逞莽夫之勇,一和人对阵打仗就和人家单挑。

曹操就曾对夏侯渊说过,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靠武斗可以为将,那么将就不为奇了。《史记·留侯世家》也这样评价猛将:“ 黥布 、天下猛将也,善用兵。”所以,我们很容易能理解,武将阵前单挑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不用说宋朝之前,放眼整个古代社会,武将单挑的情形都很少出现。

最初有历史记载的近似于单挑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车战”,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单挑。在那个时候,“国”和血缘亲族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一个城、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家族。那会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也有限,战争的规模也不大,战争,说得调侃一点,就有点像我们现在两个村的人约架斗殴,武将就是那个领头的。

所以,为了在群殴中获胜,“战车”这种东西就被发明出来了。四匹马拉着一辆战车,主将在拿着武器在左边,副将在右边,中间是驾驶员。三个人四匹马都要全副武装,披上铠甲,这样才能避免在冲阵的时候受伤。武将拿着长戈,我们在电视剧中应该也见过,就是能刺能砍、长得有点像镰刀的一个武器。

长戈,当然是很长了,起码有三个人那么长,这样一冲,敌人根本难以近身。

这时候两边武将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这俩哥们也是臂力过人,挥舞着长戈就在敌阵中刺砍,就跟农忙时候收麦子一样,一会就收割一堆人头。确实是,这么长的武器谁顶得住啊!

冲锋在最前沿的就是武将,撂倒一片敌人后就振臂高呼“弟兄们,冲啊!”然后手下的士兵就冲上来,给那些受伤的敌兵补一刀,结果了他们。所以,战车的威力之强,完全取决于战车两边挥舞长戈的将领,带着一干人,能撂倒一大片。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主将身后的士兵,只有主将得胜了,他们才会往上一窝蜂的冲,完全是配合主将的行动,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如果双方都有战车怎么办?底下的士兵又不敢露头,这样就变成了战车上将领之间的较量了。一方的战车翻了或者主将挂了,基本这一方就没戏了,手底下的士兵一看这情况早就丢盔弃甲的跑了。所以,那会的战争胜负,说白了就是武将之间的对决胜负决定的。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单挑”的雏形。

到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武将根本不可能冲锋在最前沿和人家单挑,应当是坐镇在大军的后方,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更不可能决定于一人之手,奇谋和韬略才是战争的根本。

所以,顺着题主的疑惑,到了明清时期,不存在武将的单挑也变得更好理解了。明清时期已基本向火器时代过渡,如果武将在阵前吆喝着要和人较量和单挑,简直就是再愚蠢不过的行为了。对方看见地方主将居然横刀立马站在阵前当了活靶子,早就乐开了花了,偷偷把炮架好,给他来上一炮就送他见阎王了,这仗不就打赢了吗?

所以,武将单挑这种让主将冒危险、又把胜负系于一人之手的行为,是完全不可行的,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有点那个意思以外,完全就没有这个规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