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从小就端庄稳重,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还是刻苦学习,希望能有一番作为。永乐二年,王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他的文章常常得到朱棣的称赞,于是让他负责协助起草文书。王直表现很好,不久升任修撰。
在仁宗、宣宗两朝,王直同样深受重用,官职也一步步得到晋升。到了正统年间,王直由于参与修撰《明宣宗实录》有功,从而被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
当时的礼部尚书是胡濙,他看重王直的办事能力,便将礼部所有事务都交由王直办理,“直处之若素习者。”不久,王直改任吏部尚书。
其实按照规矩,王直不应该去做吏部尚书,而是应该按次序进入内阁,参预政务。他之所以被改任到吏部,是因为大学士杨士奇,坚决反对他入内阁。
杨士奇是明朝重臣,到了正统年间,他已经是五朝老臣了,连《明史》都评价:
“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三杨就是指杨士奇、杨荣和杨溥。杨士奇既然是贤臣,而王直也以廉洁谨慎著称,两人都是忠臣,为何杨士奇却反对其入内阁呢?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杨士奇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杨士奇深受几代皇帝重用,在朝中颇具威望,他的儿子杨稷就仗着父亲的地位,在外面有恃无恐,欺压百姓。王直了解情况后,就想惩治一下杨稷。
可是碍于杨士奇的面子,王直不好直接处置杨稷,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请杨士奇回乡扫墓。等杨士奇回去后,王直就打算趁机惩治杨稷,谁知结果反遭杨稷陷害。杨士奇扫墓回来,得知王直曾想“陷害”自己儿子,于是误会王直是嫉妒自己。因此,杨士奇就将王直调去吏部任职了。
杨士奇对儿子的恶行一无所知,等事情越闹越大的时候,杨稷已经害死数十条人命。明英宗下旨处理此事,杨士奇没有办法,最终只能将儿子论斩,他的声望因此事大为受损。没多久,杨士奇就去世了。
杨士奇虽然去世了,但王直却因他的反对,始终没能进入内阁。那么后来事情如何发展呢?王直的结局又如何?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俘后朝中乱成一团。在留守的大臣中,王直位居其首,大家纷纷请他出来主持大局。但王直自认为不如于谦,所以极力推举于谦。朱祁钰登基后,便开始重用于谦,同时也晋升王直为太子太保。
景泰三年,朱祁钰打算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让群臣讨论此事。大部分人不敢反对,纷纷在同意书上签名,但王直始终不肯签。阁臣陈循便拿着笔强迫他签了名,王直跺着脚说:
“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此时朱祁钰的儿子已经夭折。王直、胡濙等大臣决定上书,请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结果奏折还没递上去,石亨等人就率先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明英宗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对王直十分优待,不久王直辞官回乡。
有一天,王直看着自己儿孙满堂,家里的仆人都忙着干活,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他又想起当年杨士奇反对他入内阁一事。他叹息着说:
“曩者西杨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阁,今上复辟,当不免辽阳之行,安得与汝曹为乐哉!”
意思就是说,当初杨士奇压制我,让我无法与他共事。但如果今天我在内阁的话,皇上复辟,免不了将我贬谪流放,怎么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快乐景象出现呢!
看来王直并没有因为当年之事,去记恨杨士奇,从他的话来看,反倒有些感谢杨士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明英宗复位后,听信石亨等人谗言,开始对内阁进行清算,阁臣大多被贬谪,内阁首辅陈循更是被流放铁岭卫。而王直由于不在内阁,所以幸免于难,明英宗还对他十分优待。他致仕以后,明英宗还
“赐玺书、金绮、楮币,给驿归。”
当初杨士奇反对王直入内阁,原本只是出于私怨,可没想到最后反倒帮了王直。不过也是,杨士奇本就误会了王直,最终的结局也算是上天帮忙,化解了两人的恩怨,让王直善有善报。
天顺六年,王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明英宗追赠其为太保,谥号“文端”。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