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玄奘

2020-10-20新闻16

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玄奘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一件伟大的盛事。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玄奘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一位。由于玄奘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吴承恩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幼年学佛

玄奘,姓陈,名祎,洛州缤氏(今属河南偃师)人。小时候的他和同龄的孩子很不一样。他不喜欢外出玩耍,只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和自己的玩具为伴。玄类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很喜欢和父亲在一起,他不要求父亲陪他玩,而是要父亲给自己讲解《孝经》。这一点,让他的父母很意外。父亲看到玄类是一个可塑之材,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玄奘的身上。他耐心地给玄奘讲解《孝经》,还要求儿子向书里的人物学习。玄奘从小安静好学的性格,培养了后来学问家的气质。

父母繁忙的时候,就将玄类交付给自己的二儿子。玄类的哥哥长捷是一名僧人,出家后一直住在洛阳的净土寺。他把玄奘带到寺院里,本想让弟弟和寺里没有接受大戒的小和尚玩耍,可是玄奘不肯,他要哥哥教他经书。于是,长捷空闲的时候,就教玄类朗读经书。勤劳的玄类,早上很早起床,站在寺院的角落里背诵经书。长捷觉得弟弟很喜欢经书,就教了他更多关于经书的知识。兄弟二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一起讨论经书。

公元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隋炀帝之命到洛阳度僧。这个事情,也是玄奘人生的转折点。参选的僧人,必须年满20岁,可是玄类很小,他只有12岁。于是,他就站在门外,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里边。玄奘宽阔的额头、聪慧的眼睛引起了郑善果的注意。知人善任的郑善果便走上前来,他问道:“小孩儿,你长大后的愿望是什么?”玄奘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我要成为一名僧人,光耀佛法。”说完,玄类背起下经书。玄奘的远大抱负,博得了郑善果的欢心。他大胆用人,破格录取了玄奘。

远在家乡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踏入佛门,有点遗憾。夫妇二人本想留玄奘在身边,在家学习儒学,然后继承父业。没有想到,玄奘走了哥哥的老路,信仰了佛教。玄奘的父亲,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可以接受儿子的选择。可是母亲,就有些心痛了。她最疼爱玄奘了,她永远忘不了玄奘小时候可爱的样子。所以,日日牵挂儿子,不思饮食。一日,她午间休息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里再现了当年自己怀孕时候的一个情景。饭后,她因为怀孕,身体疲乏,就倚在床上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生了,几年之后,孩子身穿红袍子要前往西方佛教圣地。当她还没有来得及劝说的时候,儿子已经走出了家门。就在这时,她听到佛祖那浑厚的声音:“你的儿子将来会是救世主,你为何要阻拦他的步伐呢?”接着,就是连绵不断的几声“你为何要阻拦他的步伐呢?”她被吓醒了,醒来之后,摸着自己的肚子,大声喊着:“我的孩子呢?"侍女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这才清醒过来,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她想了很久,回想起来了,多年前,在她生玄类之前,她就做过同样的梦,今日梦境重现,一定是佛祖托给她的梦。如果自己的儿子真的可以普度众生,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她又为何不尊重儿子的选择呢?她终于明白了,当下就让侍女为玄奘送去她亲自缝制的棉衣。

12岁的玄奘刚到寺里的时候,已经受戒的和尚还有点看不起他,都视他为一个小毛孩儿。可是,佛教圣地不以人的年龄去判断一个人,只要这个人笃信佛教,佛祖就会厚爱他。玄奘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了佛教中,他没有时间和那些看不起他的和尚争辩,他只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他一口气背完了大乘瑜珈行派的《摄大乘论》,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从此以后,寺里的和尚都很尊重小玄奘安静的寺院生活没有过多久,隋朝爆发了农民战争。洛阳城成了战争的场地,愤怒的农民破坏了洛阳的所有建筑物,包括寺院。僧人们也开始流浪了,他们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没有方向地行进着。玄奘离开寺院之后,没有跟随人群,他去寻找自己的哥哥了,他始终忘不了哥哥对他的教诲。他跑到净土寺后,没有看到哥哥,只有慌乱的人群。他拉住僧问道:“请问你可看见僧人长捷?"那人慌乱地答道:“他说去寻找弟弟了。”玄奘明白了,他们兄弟二人错过了,于是就又往回跑,刚跑几步,就看到哥哥朝自己的方向来了。之后,兄弟二人决定四处游学,他们想趁着战乱年代,多了解一些佛学。

南北游学

兄弟二人最先到达的地方,就是长安。长安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中心,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这里成为佛教的孕育之地。刚到长安的时候,兄弟二人看到的情形和洛阳差不多,虽然唐王朝已经建立了,但是统治者忙着征服四方的国土,对于刚建立的国家,没有更多的建设,更没有心思宣扬佛学。所以,长安的寺院,也是一片废墟,除了残垣断壁,就是鸟儿孤寂的叫声。玄类的哥哥没有了注意,不知道该去哪里。玄英说道:“既然云游的心思已定,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去蜀地吧!"哥哥同意了。

此时的蜀地,没有战乱的祸害,玄奘和哥哥很喜欢这里安静的气氛。二人很快找到了寺院,和那里的高僧进行交流。玄奘利用蜀地佛教氛围浓厚的状况,招募学徒,为他们进行经书演讲。人们并没有在乎玄类的年龄,而是被他优雅的谈吐、深厚的佛学修养所吸引,前来听讲的人,比蜀地僧人的任何一次演讲都要多。兄弟俩的到来,给蜀地新添了一分色彩。

玄类学完了蜀地的经书以后,就想离开蜀地。可是,当时的蜀地法令很严,是不允许私自离开的。所以他又待了一段时间,等待自己的受戒。玄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按照佛教的规定,他接受了受戒。当天晚上,寺院异常热闹,大家都在庆祝玄类的受戒,僧人们都在开心地交谈着。玄奘趁机离开了。

玄奘到了荆州,他在荆州天皇寺内和僧人进行了交流。之后他继续北上,先后到了河南、河北等地,会见了那里的高僧。

玄奘的南北之行,虽然和众多僧人进行了交流,宣扬了佛学,但是也遇到不少困难。他把自己沿途发现的问题都记录了下来,请教了各个地方的高僧,但是大家给他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玄奘也曾冥思苦想过,可是也想不出什么门道来。后来,他想弄清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于是决定西行求法。

游历过大江南北之后,他已经没有什么惧怕的了,所以他决定孤身前往印度。玄奘选择了法显的道路,也就是丝绸之路。求学心切的玄奘,没有考虑太多,就和同伴递交了西行申请。可他们等了很久,官府那边迟迟没有答复。后来,传出了消息,说官府根本就没有看那份申请,就将申请材料扔进了火坑。玄奘和同伴们知道后,无可奈何。有些同伴放弃了,有些还和玄类一起等待西行机会。玄奘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还是一如既往地研习经文。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这段时间玄类和朝廷的重要官员发生了争执。公元627年,长安的高僧慧因圆寂,朝廷文武官员都想让玄奘做庄严寺的主持,副宰相潇玛前来通知玄奘。玄类却拒绝 玄类一心向佛,他立志完成自己的心愿了,他的心里只想着西行,不想留在长安。玄奘和萧瑪不欢而散。

玄奘为西行做了更多的准备。他开始学习梵文,还主动结交西域来的商人,打听西域的更多情况。

贞观元年(627),陇右地区发生了灾荒。当时唐政府初定天下,没有更好的安抚难民的措施,于是就下达了难民西迁的命令。西行的路上,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玄奘就是混在西迁的人群中,逃过了戍守士兵的眼睛。过了关口,玄类结识了另外一个僧人,二人结伴而行。他们先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又转到兰州。后来,两人商定要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当时是河西走廊的大都会,是西行必经之地。

二人到达凉州的时候,已经是十天之后了。凉州繁华的街市,吸引了他们。二人决定在这里宣传经书。玄类寻找讲经的地方,那僧人忙着招募信仰佛教的人。就这样,玄类顺利地举行了讲经大会。过了一段时间,凉州出现了佛教流行的趋势。和玄类随行的僧人,决定留下来发展当地的佛教事业,而玄类,他要继续西行了。

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玄奘

西行求法

玄类在凉州宣传佛教的事情,被凉州都督李大亮知道了。李大亮是明廷的忠诚将领,他是反对玄奘西行的。所以,他立即下令缉拿玄类。玄奘没有害怕,只是继续行进。这时,当地的慧威法师帮了玄奘一把。

慧威很早就知道玄类的大名了,他派了自己的两名弟子,护送玄类到瓜洲玄奘却在瓜洲停下了,他没有办法前进了。他日夜站在河边眺望就是过不了湍急的河流。这一停留,就是一个月。最后,玄奘冒着被捉拿的危险,去找了瓜洲的州吏李昌。令玄奘感动的是,李昌没有怪罪他,

反倒很同情他。李昌早就接到了捉拿玄奘的文牒,但他一直在犹豫。今天看到玄奘真诚地向他求助,他下定决心要帮玄奘了。他拿出捉拿文牒,愤怒地撕了,说道:“西行求法也是弘扬佛法,我就不明白上面的人为什么不同意!我自己就是佛教的信徒,信仰佛教有什么错,他们要这样千般阻挠!"玄类说道:“李大人不要生气,现在国家刚刚安定,是没有时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但是佛教文化丰富深厚,也需要不间断地交流,西行求法的事情就只能靠我们佛家之人自己去努力了。如果我们也不努力,那佛教终究要走向衰落之路的!”李昌当即命令自己的部下护送玄类出了瓜洲。

玄奘离开了瓜洲,依旧独自前行。一路上他历经各种艰难,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饥渴煎熬着他,他过度消耗体力,快要支撑不住了。他拄着一根木棍,艰难地行进着。过了几日之后,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寺院,玄奘走了进去。寺院的僧人为他提供了食物和水,玄英得救了。寺院的僧人都希望玄类休养一段时间,可是玄奘不想休息,还是毅然离开了。后来,玄奘询问路人,才知道自己歇息的地方是伊吾。玄奘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西行的道路还很长。

离开伊吾之后,玄奘到达了高昌。高昌这个国家,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都是佛教忠实的信仰者。所以,玄奘受到了热情的招待。高昌国王邀请玄奘给自己的臣民讲经,玄奘热爱佛教信徒,他高兴地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玄奘觉得布施差不多了,就提出了自己离开的想法。高昌国王不同意,他想让玄奘留下来,主持自己国家的佛教。玄类没有接受。一路上的诱惑还少吗?他从来都没有动心过,这一次也不会接受的。玄奘决心坚定,高昌国王没有办法,就把他关押了起来。玄奘却以绝食来表示自己西行的决心。高昌国王无奈,只好同意了玄奘的选择。玄奘要离开了,高昌国王给他准备了食物,还给西去沿途的20个国家写了信,请求关照玄类。

大乘佛教

玄英继续西行。一日,他来到一片树林,身体有些疲惫,就停下来休息,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他恍惚梦到,观音菩萨走近了自己,玄类连忙起来行礼,观音菩萨点了点头,说道:"你西行求法的真心感动了我佛,我特意前来告诉你佛祖的想法。现在中原到处都是西汉末年传进来的小乘佛教。随着信徒的增加,小乘佛教"追求个人解脱,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势了,你去西天寻找'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吧!一定要切记,切记!”玄奘还想请教大乘佛教的具体问题,可是没有等他开口,观音菩萨已经消失了。他大喊:“佛祖圣明,请给我指教!"玄奘大喊了好久,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醒来之后,玄奘反复想了好久,才悟出一点道理来。他继续上路了。

后来,经过沿途那些小国家的时候,玄类在宣扬小乘佛教的同时,也极力宣扬大乘佛教。当地的僧人有些可以接受,有些不但不接受,还认为玄奘的大乘佛教是邪教的学说。玄奘不退让,还据理力争。终于,大乘佛教在这些国家开始传播了。

玄奘继续行进,他北上到达了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附近),在这里玄奘遇上了很大的麻烦。这个王国都是信仰拜火教的,拜火教源自波斯,它和佛教是针锋相对的。所以,玄奘刚刚到来,就受到了民众的歧视。玄奘排除万难,才见到了国王。起初,国王对他也是虎视眈眈。后来,玄奘对他进行了教化。慢慢地国王懂得了佛教的无量功德,还知道了信仰佛教可以获得福利。国王终于接纳了玄奘。

玄奘一路上不忘宣扬佛教,还坚持和当地的人进行交流,创新了佛教,发展了大乘佛教。经过几载辛苦的跋涉,玄奘终于来到了北印度。北印度靠着喜马拉雅山,处于印度河的上游。玄奘参拜了当地的寺院建筑,和那里的僧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玄类知道迦湿弥罗是小乘佛教的理论中心。玄奘接受的佛教文化,大部分都是小乘佛教的理论,他想拜访小乘佛教繁荣的地方。所以,数日之后,他来到了迦湿弥罗。玄类迷上了这个地方,就待了下来,这一待就是两年。后来,玄奘又先后游历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国。玄奘只知道坚定地行进,可哪里知道自己已经踏入了中印度的国土。玄奘在路上和热情的当地人进行了交谈。从他们的口中,玄奘知道了佛祖曾经到过的摩揭陀国。玄奘风雨兼程,来到了摩揭陀国。当时正逢印度雨季,天天阴雨连绵。玄奘为了早些目睹佛祖的光辉,穿着雨衣,站在大雨中,合着双手,向佛祖表白自己的诚意。玄类的行动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大家都竞相信仰佛教。

玄奘参观了佛祖的脚印,他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这里不仅藏有很多经书,而且也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争辩最激烈的地方。

玄奘刚来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在经书上,也和那里的僧人一起参加了很多寺院的活动。后来,他就花很多的时间追求大乘佛教的真谛。对于一个深受小乘佛教影响的人来说,要真正理解大乘佛教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玄类研究大乘佛教的机会。

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是大乘佛教派的忠实信徒,也是一位喜欢征服别国的国王。戒日王征服恭御陀国的时候,路过鸟茶国。戒日王知道鸟茶国是小乘佛教派,但是他刻意向乌茶国国民宣扬大乘佛教,由此挑起了小乘派和大乘派的激战。

戒日王亲自来到那烂陀寺,把小乘派的《破大乘论》七百颁交给了寺院。他要求寺院密切配合他,派出四个高僧,和小乘派进行辩论。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

和玄奘合作的另外三个僧人,都很担心这次辩论,对于小乘派的挑战,他们没有多大把握。玄奘安慰他们道:“我在北印度的时候,曾经在小乘派的理论中心待了很长的时间,也学习了小乘派的核心理论。小乘派虽然是佛教的组成部分,但它涵盖的范围是很小的,远远不及大乘派涵盖的范围。要想用小乘派战胜大乘派,是不可能的。”听了玄奘的话后,三位僧人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日子,玄奘就专心准备和乌茶国的辩论了。他反复看了《破大乘论》,但就是没有找到辩论的突破口,翻阅了很多经书,也没有多大用处。后来,玄奘听了顺世派学者的讲解,他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天晚上,玄奘挑灯夜战,一口气写了一千六百领,命名为《制恶见论》。第二天,玄奘将《制恶见论》交给了另外三位僧人,大家看了,都觉得写得不错。玄奘写出《制恶见论》的消息传遍了中印度。鸠摩罗王看上了玄类的学识,就遣派使者前去邀请玄奘。玄奘把所有的心思都凝聚在辩论上,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那烂陀寺,所以他拒绝了鸠摩罗王的请求。鸠摩罗王可不是好惹的,他扬言要踏平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玄奘心中的圣地,他不愿看到那烂陀寺受到任何破坏,为了保护那烂陀寺,他去了鸠摩罗国。

在鸠摩罗国的日子里,玄奘希望戒日王能来接他。可是,戒日王还在征战恭御陀国。玄奘就在鸠摩罗国又待了数月。这段日子,他利用鸠摩罗王对自己的重视,专心研究佛学,反复斟酌自己的《制恶见论》经书,在鸠摩罗国宣扬了大乘派佛教的观点。

戒日王凯旋后,知道了鸠摩罗王的霸道行为,他立刻向鸠摩罗王下了战书,申明要是不尽快送回玄奘,就准备兵戈相见。鸠摩罗王哪敢违抗蛮横的戒日王,他准备让自己的使者护送玄奘回去。可是,还没有来得及行动,戒日王已经来到了鸠摩罗国国门外,他要亲自来接玄奘回国玄奘回去后,向戒日王介绍了大唐的情况,使得中印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戒日王不但喜欢听玄奘讲经,也很喜欢看玄奘的著作《制恶见论》。戒日王研究了《制恶见论》很长一段时间,明白了其中的精彩论述之后,就开始为玄奘的辩论做准备了。戒日王命令自己的部下沿途张贴布告,号召各国国王组织自己国家的佛教信徒,前来参加玄奘的辩论,地点在曲女城。

布告发出后,各国人员陆续来到了曲女城。戒日王看到古印度的十八国都到齐了,就让玄类开始了自己的讲座。玄类庄重地走上会场,生动地阐明了《制恶见论》的主要观点,博得了场下观众热烈的掌声。玄奘的演讲进行得很顺利。演讲结束,玄类没有离开会场,他在等待大家的提问。可是,观众席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玄奘臣服了,人们都在回想他的精彩论述,根本没有想小乘派的事情,也就不会提问什么了。小乘派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戒日王把部下抄写的《制恶见论》趁机张贴了出来,人们竞相观看,想要记下玄奘的精辟言辞。戒日王看到大乘派胜利在望,就把玄类《制恶见论》的手抄本悬挂了18天,耐心等待小乘派的质问。戒日王做事是光明磊落的,他要让小乘派输得口服心服。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不但小乘派没有人来挑战玄类,而且还有人放弃了小乘派,来投奔大乘派。前来参加辩论的人们还没有回去,他们想邀请玄奘去自己的国家,主持自己国家的佛事,弘扬佛教。后来,他们为玄奘送上了光荣的称号,大乘派称玄奘为“大乘天”,小乘派称玄奘为“解脱天”。从此,玄类声名

远播印度,他也走过了自己事业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辩论已经结束了,玄奘要回国了,他主动向戒日王提出了回国的请求。戒日王舍不得玄类,一再劝阻。鸠摩罗王也极力挽留他。可是,玄奘还是想回去,他说道:“我的国家佛法落后,如今佛法进步了,有了新的发展,可是我的国家还不知道,家乡的人民还在信仰小乘佛教。我现在回去,就是为了把发展的佛教带回去,光耀佛祖。”看到玄奘思乡心切,戒日王只好同意了他归国的请求。

满载而归

公元645年,玄奘载着厚厚的经书回国了。那时正逢过年,玄类在花炮声中归来了,人们都跑出来迎接他,玄类被热闹的人群包围了起来。玄类向人们讲述了自己在印度的种种经历。可是,他的心是不安的,他担心唐太宗会怪罪自己,因为他走的时候并没有取得政府的同意,他是偷偷西行的。但是,太宗并没有降罪于玄类,他很佩服玄奘西行的精神,并命人把玄类带回来的经书展览给民众,让他们学习玄类的精神。

玄奘西行的时候,前后游历了大小100多个国家,为世界史的书写添上了浓浓的一笔。归国后的玄类,一刻也没有休息,在政府的资助下,他把长安各国的高僧聚集起来,进行印度经书的翻译工作。他们一边翻译,一边纠正错误。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玄类和同伴翻译了600多本经书。玄奘自己就翻译了1300多万字。翻译经书的过程,就是弘扬佛法的过程。 玄奘不但亲自给这些高僧讲解大乘佛教,还经常亲临长安各个寺院,举行现场佛教讲座。

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玄奘

玄类回国以后,他没有忘记和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印度人民。他将中国的《老子》翻译成了梵文,让印度的使者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后来,玄奘又把印度已经失传的佛经《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后来传入了日本。 玄奘为了答谢唐太宗的厚爱,还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里记载了玄奘走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各国的地理情况,是一本研究中印交往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玄奘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却病倒了。公元664年,玄奘逝世了。长安城里为他送葬的队伍人山人海,排了几十里长。玄奘为了完成自己追求佛祖的心愿,不远千里去了印度。一路上吃了很多苦,有时候遇见的困难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从来都不退却,坚定地走完了满地荆棘的西行路。玄奘无疑是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印历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精神,与时代永存,光耀千秋。(文/刘增丽)

#宗教信仰#名著典籍#玄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