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子弟争夺家产”的戏码,相信各位读者朋友都见过,为了夺得更多财产,闹得沸沸扬扬,丑闻不断,前段时间赌王何鸿燊一家,便给我们上演了最真实的一幕。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年代了,谁有本事,谁就多拿钱,看上去似乎更公平,但这“公平”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
那么同样的情况放在古代世家大族中,家产又该如何分配呢?若是遇到长子去世的情况,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呢?别急,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何为“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宗法制度”里最为基本的一项原则,简单解释,就是王位、财产都必须由嫡长子(正妻所生长子)继承,嫡长子拥有最高继承权。而其他诸子,只能获得一小部分的财富,故而嫡长子在整个家族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可如此也产生了一个大问题,若是长子遇到某种意外而去世,又该由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是长孙,还是次子?
第一种情况,长子留下了长孙。如果长孙尚未成年,则需要跟着母亲,为父亲守孝三年,而这三年里家族的权力,都交由次子,待到长孙守孝完毕,方可拿回权力;若是长孙已经成年,那么家族的权力就统统交给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他儿子不能成为太子,待到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便直接登基为帝。
第二种情况,长子没有留下长孙,这种情况,将遵守“立长不立幼”,也就是从其他儿子中,选出年龄最长的那一个继承家产。
虽然这样的制度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稳定了各大家族,但问题也很快出现,那便是“立嫡不立贤”,换句话说,只要你是嫡长子,你再蠢再无能,只要活着,以后就是族长,甚至皇帝;反之,只要你不是嫡长子,再聪明再贤能,也没资格继承王位。如此下去,国家(家族)不就完蛋了?
对此,古人也有应对措施,以西周为例,在宗法制度里,存在“大宗”和“小宗”,周王(嫡长子)是“天子”,意思是“天下的大宗”,其他的儿子只能当诸侯,也就是“小宗”,但在“小宗”管理的范围里,他又是更次一级人的“大宗”,以此类推。
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让中国出现“家国同构”的局面,一家人谁也不能离开谁。而为了维持家族的兴旺,所有人都要拼尽全力,即使“大宗”不够贤能,其他人也会努力维护家族。
但这也只是暂时的,若是长时间都由无能“大宗”统治,家族走向没落不过时间问题,这时候“小宗”们当然会不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周朝走向了灭亡,嫡长子继承制走向灭亡的原因。
参考资料: 《左传》《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