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地处江南水乡腹地,淀山湖畔,承载两大国家战略,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属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云南省德宏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因一首传唱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而被全国人民熟知。德宏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014年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16.05%,属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青浦与德宏,因相融的情感、共同的使命、相同的梦想,成就了一份相距千里的扶贫协作情缘。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时代赋予了上海市青浦区责任使命,也为德宏州带来了发展机遇。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的要求,2017年,青浦区与德宏州正式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至此,青浦、德宏两地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上开启了携手前行的新征程。
项目精准 抵边村寨换新颜
德宏州脱贫的难点在偏远山区,靠近中缅边境的抵边村寨又是其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这些村寨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青浦区在开始帮扶德宏州后,按照“中央要求,德宏所需,青浦所能”原则,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集中有限的帮扶资金,以抵边村寨为重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产业帮扶,增加贫困户收入,为当地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说明: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委会曼崩村小组里的青浦路
盈江县铜壁关乡建边村大、小浪速村民小组是两个景颇族自然村寨,与缅甸隔山相望,贫困发生率40%,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差,长期不通水泥路,很多老乡一年都去不了一次集镇。今年36岁的李银波是建边村主任,她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晴通雨阻,5月到10月的雨季基本天天下雨,泥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无法通行。要出村,走路要走近3个小时,孩子们上学都是四五户人家约好了一起走,每周日下午走去学校、每周五下午回来,尽量减少进出村子的次数。能在雨季自由进出村寨,是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大家对水泥路的期盼非常强烈。”
图片说明: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在德昂族村寨调研
图片说明: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余旭峰(左三)在贫困户家中调研
青浦区对口帮扶后,在大、小浪速村寨投入帮扶资金,实施整村功能提升,帮助贫困群众改造危房、建设村内道路、提升人居环境,帮助当地村民发展姬松茸、草果种植,利用宅前屋后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发展生产,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浦区帮助修建了14公里的出村水泥路,圆了村民长久以来的梦想。“走尽羊肠小道,必然遇上阳关大道”,这是一句古老的景颇族谚语,很适合用来形容大、小浪速这几年的变化。经过三年的攻坚,如今这两个村寨所有贫困人口都已脱贫,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通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实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百花谷”、“百鸟寨”,一举从破落村寨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典型,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产业发力 农民增收有保障
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要让当地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发展合适的产业是根本。德宏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当地贫困户产业化、市场化意识不强,导致“守着好资源却就是脱不了贫”。青浦区在帮扶过程中,高度重视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结合双方资源禀赋优势,帮助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努力把贫困户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走出了一条有青浦特色的帮扶之路。
图片说明:盈江县铜壁关乡大小浪速沪滇基础设施改建后
一是依托当地成熟产业。针对种桑养蚕单位效益高、当地政府重点支持的情况,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引导农户种桑养蚕,共投入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发展蚕桑产业,采取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村集体经济、村民共利用等模式,种植桑园5911亩,建设蚕棚803个,小蚕共育基地13个,覆盖28个村,实现32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图片说明:芒市弄丙村肉牛养殖项目
家住陇川县吕良村曼崩村民组的村民董麻锐,便是受益于蚕桑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她说:“以前家里种甘蔗,一年只有两三千元收入,基本没有结余。如今养了12箱、3700多条小蚕,卖一次蚕茧就有三千多元收入。现在好了,不愁吃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里的砖瓦房也盖好了,有120平方米、5间房。养蚕收入加上老公上班的收入,每年都有大几千元的存款结余。”
二是引进青浦优势产业。针对德宏州气候、土地和劳动力优势,积极推动青浦练塘茭白落户德宏,把青浦自己的“水中人参”——茭白种到德宏,推动上海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生态产品对接德宏农业生产,提升德宏农产品的效益。2018年底,在青浦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德宏州芒市的农户开始试种优质练塘茭白品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让德宏的茭白一鸣惊人,不仅在个头、口感、亩产上不输练塘茭白,而且种植期比练塘茭白更短、采收期比练塘茭白更长。冬季,长三角地区的茭白市场处于空缺期,而德宏茭白却已开始采收,较低的种植成本让德宏茭白价格优势明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今年,德宏州将茭白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仅此一项就可以带动506户建档立卡户增收1500万元。
三是挖掘当地潜力产业。根据梁河县生猪养殖有一定特色的情况,成功推动青浦企业落户梁河县投资建设大型生猪养殖场,总投资8500万元,年出栏商品肉猪30000头,项目带动1800户周边群众发展生猪养殖,可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2人增收脱贫。根据当地日照充分的特点,青浦区在梁河县笋子洼、芒杏、阳塘三个贫困村投入500万元,建设3个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均已竣工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490兆瓦,带动周边245名贫困户稳定脱贫。
四是打通入沪渠道,产业发展可持续。德宏州农产品丰富,蔬菜好吃又安全,但稳定外销一直是个困难。青浦区充分发挥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落户青浦的优势,积极为德宏州牵线搭桥,帮助芒市、梁河、盈江三县市建设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同时协调上海蔬菜集团为这些基地在上海的主供应市场落实稳定销售渠道,贫困户只需要安心管好种植即可。2019年年初,基地建设完成、开始试销,目前,德宏向上海稳定输送马铃薯、鲜食玉米、西兰花、茭白等22类蔬菜。当地贫困群众收入得到切实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片说明:梁河县的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杨宏俊是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宏聚农业公司的负责人,500多户贫困户跟着他种植蔬菜。他说:“市场太难琢磨,以前可不敢打上海的主意。两眼一抹黑啊!全靠青浦区的援滇干部,从认路、住店,到找专家、研发新品种,青浦援滇干部全程帮助,如今,西郊国际里也有了宏聚的档位,现在我们的外销菜90%都运去了上海!”今年疫情期间,德宏蔬菜外销受阻,收购价下降,贫困户增收困难,青浦和德宏两地携手打通交通运输瓶颈。从年初三开始,德宏州蔬菜就已经稳定进入上海的批发市场,当地蔬菜地头收购价马上上升,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到现在为止,今年德宏已向上海市场供应价值5000多万元的蔬菜。另一方面来说,德宏蔬菜外销上海,也保障了上海疫情期间的市场供应,为“保供应”作出了贡献。
智志双扶 有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缺的是人才。青浦区对口帮扶德宏州,首先就是把青浦最好的干部人才派过去,把东部好的经验做法带过去。
图片说明:青浦支教教师开展“英语送下乡”活动
目前,青浦区累计共派出援滇挂职干部11名,派出21名教师和19名医生在当地长期支教、支医,累计派出80名教师、医生、农技专家赴德宏讲学、义诊,进一步加强了沪滇扶贫协作干部人才力量,为当地教育、医疗、农业水平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9月1日,芒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挂牌,填补了当地医院的空白。该科室的建立,得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连续两年向该院援派神经外科专家,帮助该院建设起了一支神经外科专业团队。今年,该科室在青浦医疗专家的带领下成功开展了四例脑出血微创手术,近十例脑出血、脑外伤患者的保守治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然,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青浦区积极发挥上海人力资源优势,为德宏州干部人才培养锻炼创造条件,帮助当地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近年来,德宏州已有25名干部到青浦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浦区接收了311名德宏的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人才骨干来沪培训进修,有效提升了德宏州干部队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通过两地常态化的干部人才互派,有效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干部人才保证。
三年多来,青浦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攻坚。青浦区与德宏州下辖的芒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青浦区11个街镇与德宏州11个贫困乡镇结对帮扶,17所学校与德宏17所学校结对,4家医疗机构与德宏4家医院结对,50户企业与德宏50个贫困村结对,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齐参与的全方位帮扶格局,累计在德宏州实施帮扶项目216个,涉及产业发展、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劳务协作、人才支持等方面,带动13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帮助德宏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如期实现整州脱贫。
下一步,青浦区将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将对口帮扶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充分发挥青浦德宏两地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帮助德宏州加快区域发展,特别是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从而在根源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让“一个美丽的地方”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