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20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以下简称“食博会”)在广东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食博会展示交流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传递着国际国内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第五届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本届食博会以“心无限,食无界”为主题,超过1000家企业参与线上展会,近500家企业参加线下展览。在18个平台拉开了一场美食、文化、科技的盛宴,开幕式全网观看次数接近500万,微博话题#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登上同城热搜榜。
截至10月18日,共有1410家商户参展,采购商线上观展咨询85518次,两日线上交易总额达282万元。
食博会同期举办的中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云论坛、跨境电商农产品发展论坛、国际贸易与壁垒应对论坛、食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论坛等8个权威性论坛,论道人类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吸引了共计1024.99万人观看。
从农产品到加工食品:农产品加工业 “三刀模式”促进价值提升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18%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它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2019 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 22 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8.1 万家,吸纳3000 多万人就业。
农产品加工业它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
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是一种最接地气的“魔法”,加工不仅提高农产品的溢价,增加其供应半径,同时延长了农产品的“食用”寿命。一颗小小的柠檬,现摘现卖最多几元钱,通过深加工成饮料、即食片、柠檬糕等产品后,价值却能提升8至10倍。若加工成精油、面膜、生物药液价值甚至可以提升至几十倍。同时,通过各种保鲜冷链技术,还能延长产品货架期,打破销售半径受限的桎梏。
在“明天的人类食品”—中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云论坛上,多位专家均表示,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对即食食品的认可,以无菌包装菜肴套餐、冷冻制品等布局校园餐食、方便餐食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自热火锅、黑芝麻糊、葛根粉、方便面,这些靠农产品加工制成的快捷食品不仅能作为佐餐零食,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可能作为战略物资,应对特殊情况下的需求。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推进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和技术集成基地。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要达到 32 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 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80%。
“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农产品加工业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认为,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城镇化工业化推动下的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方向。他提出农产品加工业 “三刀模式”。第一刀是“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也就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解决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在20%以上。第二刀是“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也就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60%以上。第三刀是“麦麸变多糖”“米糠变油脂”“果渣变纤维”“骨血变多肽”,也就是共产物梯次利用,解决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高达三倍以上。
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品牌出海,倒逼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
全球化时代下,食品正从国内市场走向国外市场。在新的贸易方式下,我国政府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在助力脱贫攻坚、加速农业国际品牌出海、倒逼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释放新动能。农产品跨境电商进口在促进农业贸易便利化、引进优质海外农企农品、便捷跨境智能消费等领域持续注入活力。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全国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农产品跨境电商市场活力凸显,2019年“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制品”出口额为20.7亿元,位列跨境电商出口额第十位;进口额311.1亿元,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中排名第二。江西米粉、甘肃中药材、贵州茶叶、湖北小龙虾、陕西苹果、云南花卉等产品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烙印明显,广受世界消费者欢迎。农产品跨境电商创新扶贫模式,挖掘渠道价值,倒逼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助力消费体验升级,逐步与新零售、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一般贸易等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重塑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字化新格局。
本届食博会吸引包括中东欧17国,以及伊朗、法国等60国参加展示展览
10月15日,在食博会“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国际贸易与壁垒应对”论坛中,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电子商务专家李鸣涛总结当前跨境电商政策有三大趋势。一是在总结试点区域的政策基础上,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会进一步优化后在全国范围实施;二是引导跨境电商实现‘优进优出’是重要政策取向;三是跨境电子商务会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成为新的全球化推动力。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进口食品及饮品;国内食品也搭上了全球贸易加速的顺风车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疫情防控压力不断加大,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凸显,我国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面临特殊挑战。一是各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不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对接受到数字贸易设施水平的限制。二是不少国家对于电商的电子支付产业有着很高的准入门槛。三是数字贸易本地化倾向导致部分跨境电商农产品的质量追溯比较困难。四是和农产品贸易相关的一些电商贸易规则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例如品种、专利相关权利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等等。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产业安全处副处长李婷表示,针对这些特殊挑战,首先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扣留、预警批次数和产品的变化预期这些市场是不是有强化检查监管的趋势,或者了解这些国家最关注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其次,在获取技术性贸易措施、发现可能造成壁垒后,就要积极应对。应对的途径既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她特别指出,每年3、7、11月三次的例会为解决技术贸易壁垒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果企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将与其他国家面对面沟通。
截至今年10月,我国已签协议的自由贸易区涉及五大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或升级谈判的自贸区涉及28个国家。同时,国内已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涵盖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构建了由点到面、辐射全国的自贸区网络。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认为,在保障农业安全的前提下,设置农业自贸区,有助于诱导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相关农业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战略。
当今食品与未来食品:特医保健食品、人造肉、生物酶引关注
在新时代、新需求下,我国食品产业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将形成新趋势、新业态,涌现了各种新的产业发展机会。比如,新蛋白食品,休闲食品、保健品等赛道加速发展,在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创新推动下,食品产业将引来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食品产业将向何方向发展?未来的食品会是什么样?食博会“明天的人类食品——中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云论坛”论坛聚焦创新型科技类食品发展道路,邀请了多位国际国内高科技食品行业企业代表、行业专家、主管部门代表等,讨论人类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在论坛上,部分专家认为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将成为人类未来健康的高级辅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名位表示,我国的特医食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根据我国特医视频通则,仅全营养特医食品有产品设计标准,其它类型特医食品设计暂无标准。但张名位表示,特医食品在未来具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特定全营养型,在辅助治疗糖尿病型、呼吸系统疾病、肾病型、肿瘤型等疾病的过程中既能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又能避开不利于患者的其他养分,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云论坛上,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主打“健康”的食品将迎来发展机遇
我国历来有食补养生的传统,通过日常生活进食,依靠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再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老龄化加剧和后疫情时代健康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中国的保健食品将迎来跨越式发展。但天然食物中一些成分提取和提纯的难度较很大,成本极高。据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卓颖介绍,雅本化学利用生物酶技术生产的相同成分纯度高,非常接近天然食物,降低成分提取的成本,在保健食品的开发应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外,健康环保的植物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焦点。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于寒松在论坛上介绍,由于人类对肉食需求量巨大,动物食品的生产占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60%,其中畜牧业排放是第一位。而相比于畜牧业生产的真肉,植物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90%,能源消耗减少46%,对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减少99%以上。
低脂、零胆固醇、高蛋白的植物肉,是目前“三高”人群以及素食主义者的首选,也是人类未来食品的“超级配料
“植物人造肉是用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以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用纤维制作而成,是一种高营养价值产品”。于寒松现场科普植物人造肉:将人造肉再按所需口味,用天然调味料进行调味,最后将肉块通过拉丝工艺的改变、精制成各种不同质感的食品植物肉。植物型人造肉不含胆固醇、无抗生素、无激素,饱和脂肪减少71%、热量减少62%的同时,能提供更多膳食纤维,比肉蛋白容易消化和吸收。
据介绍,在国家首席和执行专家组指导下,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科学家提供的200多个品种,我国已筛选出脂肪氧化酶缺失的品种,获得豆腥味含量为普通大豆十分之一的品种,为植物肉的风味改良奠定基础。于寒松表示:“植物肉是现代人类的健康食品,而随着科技的提升,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细胞培植肉’,将成为人类未来人类的肉质来源。”
食品终极问题是安全与品质:粮食安全、产品溯源、减少损耗与浪费
随着人口数量的剧增,人均资源进一步压缩,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是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的定国安邦的“圣品”,具有极端重要性。食品的安全与品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食品安全,不仅是生产全程可追溯,也是供给数量上的保障。节约粮食意义重大,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共同责任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提倡“光盘行动”,在仓储运输的过程中也要减少耗损。围绕“安全与品质”这两个终极问题,各位专家和业界人士在食博会的论坛上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也在激烈的进行着。
在节约粮食、共同责任论坛上,领导、专家、企业家、教育者共同倡导节约粮食。
今年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粮食短缺”更是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将是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保障粮食供给依然是重点任务。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今年、明年的粮食安全情况,同样要重视未来十年、百年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粮食需求大国。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核心,需保证在资源、生产、流通、储备、消费的系统性安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裂痕和问题。
根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加工、储存造成的粮食浪费达700亿斤。而餐饮方面浪费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在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光盘行动”的倡议者陈光标出席论坛,建议社会各界务必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风气。实现粮食安全保障,前提不仅仅是国家保障的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更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光盘行动”。
“光盘行动”的倡议者陈光标(中)出席节约粮食、共同责任论坛,探讨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
除了餐饮环节的浪费,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等在仓储运输的过程中有相当大的损耗量。著名时事评论员韩志鹏分析认为,节约粮食同样还应从源头开始,尤其是储存、加工,这个要提升到意识中来,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粮食安全。食博会“鲜享未来:新冷链、新基建云论坛”适时探讨食品配料行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向,冷链骨干物流网的建设以及政府对于冷链物流行业的政策。
论坛当天发出“绿色冷链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倡议书,提出构筑安全、高效、智慧冷链。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诚信物流标准和培育品牌,提高信息透明度、设施利用率和物品流通效率。借助“广东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升生鲜冷链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抓住疫情带来的行业发展新机遇,创新冷链物流新模式,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鲜生产基地+冷链物流”等经营模式。同时做好运输全过程的防疫工作,不承运无法提供进货来源的进口冷链货物。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天祥表示,食品安全及产业高质量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要焦点,而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信息不可更改和多中心分布的特点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便捷运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助力食品安全监管走向新时代和更好更快实现美好生活。
在区块链赋能食品安全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以现场演讲、云对话等形式,探讨食品行业在区块链中
由此,在食博会“区块链赋能食品安全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区块链与食品行业碰撞出火花。赛迪网络安全研究所长、赛迪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刘权在线阐述了“区块链赋能食品产业的突破口、重点及难点”,他认为,“区块链是创造网络信任的基础设施,区块链赋能食品产业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当下区块链能食品产业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标准和数据接口统一,确保中间链环节不断;难点为如何平衡上链数据质量和数量,确保上链数据真实和冗余较少。”
随着大数据不断发展和区块链应用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布局到“区块链+食品安全”中来。中振智农公司董事祁志表示,通过将微生物科技、区块链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实时录入水稻的种植生产,让数字经济更加真实可信,产品也更加公正和透明,产品的销售与去年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广东省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蓝云总结道 :“当前,食品安全及其产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积极采用新办法、应用新技术。同时,对于区块链的应用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结合行业特点,稳扎稳打,做出效益。”
【策划】陈永 麦倩明 张璐 周晓凤
【统筹】黄海洋
【记者】林晓岚 王俊涛
【摄影】南农摄制组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