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梁灭后晋,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
1111年,辽国的疆域达到了自己历史上的巅峰阶段。辽在东面势力直达今天的库页岛一带。在西面,辽终于降服了突厥人粘八葛部,版图延伸到了阿尔泰山一带。
但这一切都随着女真强势崛起而迅速变化。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金朝宣告建立。仅十年后,1125年,辽朝灭亡,天祚帝被女真人俘虏。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在大辽帝国生死存亡之际,耶律大石,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
夹山出逃
耶律大石,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文武全才。公元1115年,29岁的耶律大石考中了进士,成了辽朝唯一的契丹进士。《辽史》上有记载:
“(耶律大石)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辽保大年间(1121-1125年),强悍的女真铁骑把辽军打得抱头鼠窜。 1122年,天祚帝率领五千亲军一路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之后,留守燕京的耶律大石也在奋力抗击宋金联军失败后,亦逃入夹山,与天祚帝会合。但时隔不久,两人因出兵问题争执反目。
保大四年二月五日,耶律大石杀掉天祚帝二将萧乙薛和坡里括,率随从200骑,从夹山出走,开始了西征的壮举。
耶律大石率军从夹山出发,北行三日渡过黑水(今艾不盖河),途中遇到白鞑靼人首领床古儿,床古儿给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一大群羊羊的援助。
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随后达到了可敦城(辽之镇州,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城)。耶律大石为什么选择可敦城呢?
第一站:可敦城的天时、地利、人和
耶律大石选择可敦城作为自己的第一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耶律大石选择北奔,此时金军合围夹山,仅漠北通道保持通畅。耶律大石1124年到达可敦城,1125年底,宋金战争爆发,靖康之耻后,宋金两国陷入南北拉锯,为耶律大石提供了宝贵的四、五年的修养生聚时间。此天时也;
其次,可敦城宜屯宜牧,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外靠沙漠地区,平沙广漠,绝无水泉。并且与金国相距较远。此地利也;
再次,漠北可敦城为遭到金国的军事打击,拥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可敦城作为辽国军队屯田边防的西北重地,有一定的战斗力和群众基础。并且辽国与西域诸王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通关系。此人和也。
地利与人和使耶律大石很快在漠北立住了脚跟,并在可敦城隆重地召开了七州十八部大会。会上,耶律大石慷慨陈词:
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辽史天祚纪》示西域十八部王谕
这一席充满耶律大石个人魅力的肺腑之言,赢得了各部族的支持,于是“ 遂得精兵万余, 置官吏, 立排甲, 具器仗。”
会后,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统一内部,耶律大石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凭据着漠北可敦城一带的有利条件,开始了他的帝国创业之路。
西征称帝
1130年,腾出手来的金国一改往年的防守策略,准备进攻耶律大石以除后顾之忧。金太宗派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征讨耶律大石,但由于诸部落不同意出兵,大军行进至兀纳水后收兵。
深感威胁的耶律大石决定继续西行,利用位于西域一带的高昌回鹘、喀喇汗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问题,各派势力争斗处于胶着状态的有利形势,为自己谋取新的立足之地。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率领部众向西行进,史称“大石西征”。《辽史》记载:“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养兵蓄锐的战备七年至此结束。
随后,耶律大石向回鹘王毕勒哥表达了借道之义,无军事意图,并继续向西行进。耶律大石得到了回鹘政权的热情款待,其“军势日盛,锐气日倍”。
耶律大石率领的主力军成功地沿天山北麓到达叶密尔河流域,并在那里建立起一座城池,这就是叶密立城(今新疆北部的额敏县一带)。
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众突厥部落、文武百官的拥戴下,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上突厥尊号菊儿汗,突厥语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复又上汉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 耶律大石在这次吉庆大典上,发表演说:
“朕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夙夜艰勤,赖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尔祖尔父宜加邺典,共享尊荣。”——《辽史》
至此,西辽帝国正式建立。此时,距耶律大石从夹山北奔不过8年。
定都虎思斡耳朵,大器已成
耶律大石文韬武略,尽管在地理上已经离开儒家文明的中心地带,但他在文化上对儒家文明仍有很深的认同感。
到达叶密立城后他积极发展农业,并展现了超强的政治手腕和战略能力,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秩序,获得当地很多部族的归附。这种秩序正是当时混乱的西域所缺乏的。
1132年,当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巩固住地位之后,开始扩大领域。他率领军队南下,再次进入高昌回鹘王国。国王没有组织抵抗,便归顺了西辽。
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鹘王国并入西辽版图,帝国派出“总监”等官员驻守高昌,负责征集赋税等事务,同时帝国仍然保留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作为帝国的附属国仍然得以保留下来。
1134年东喀喇汗国新的继位者易卜拉欣,遭遇到葛逻禄和康里人反叛,危急时刻请求耶律大石率兵平叛,耶律大石率军进驻东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巴拉沙衮,帮助喀喇汗王朝镇压叛乱。
“ 听说菊儿汗及其部下的移居,以及他们人多,他向他们遣出使者,把自己的软弱,康里人和哈刺鲁人的强大和奸诈告诉他,并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版图置于他的治下,从而使自己摆脱这尘世的烦恼。”——《世界征服者史》
就这样西辽兵不血刃的把东喀喇汗王朝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同时也保留东喀喇汗王朝原有的政治结构,作为帝国的附庸仍然统治自己的人民。
由于八剌沙衮附近是可耕可牧的肥沃地区,耶律大石决定建都于此,将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至此,耶律大石及其部众们,历经千辛万苦,移徙十余年的万里西征终告胜利结束。
耶律大石先进的统治手段
游牧民族的政治体系决定了他们的统治者死后,国家就会陷入内乱以至四分五裂。而耶律大石带来的是先进的官僚体系以及儒家思想。
中亚民族众多,西辽顺应了中亚的宗教信仰,并承接辽国宽容的民族政策。辅以先进的儒家制度,对百姓轻徭薄赋,保证百姓农桑和游牧的基本权利。
在政治上,西辽对待臣属国和臣属部实行间接统治,西辽让属国国王或部落酋长继续统治本土,发给他们一块银牌,让他们挂在腰带上作为归顺的标志。这些国王在其统治地区内享有相当的自主权,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种政策基本上原封不动的保持了原来各阶层各民族的利益,大大地降低了帝国扩张的阻力。
在耶律大石的治理下,数年间,西辽百业兴旺,牲畜肥壮,往来的商旅,耕种的庶民,都传颂着耶律大石的威名。
复国梦碎
不得不提的是,耶律大石虽然在西域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念念不忘于复国中兴,仍将西域视作“并非世居之地”,想要打回“老家”去。
定都虎思斡耳朵后,立即倾全国之力,发兵东征金国。《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记载,康国元年(1134年)三月:
“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久居之地。
但现实是无情的,他的复国之行刚刚开始,就遭遇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击,绵延近千里的茫茫戈壁成为天然的阻隔,漫天的黄沙与复杂的军事环境不仅阻拦了来自东方的敌人,也断绝了他回到故乡的可能。“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耶律大石只好立足西域,考虑向西发展,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展西辽的版图。
西辽第二次扩张——卡特万之战,西辽的里程碑
自1137年起,耶律大石开始了第二次扩张。
1137年,耶律大石率军征讨西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一败涂地,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他向自己的舅父,也就是塞尔柱帝国的苏丹阿哈马德·桑贾尔求援,但桑贾尔正忙于和花刺子模的战争,并未出兵给予帮助。
公元1141年4月,西喀喇汗国又与国内的葛逻禄人爆发冲突,可汗马赫穆德又求援于自己的舅父,葛逻禄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给桑贾尔写信,为葛逻禄说情。
然而桑贾尔并没有接受说情,而是集结十万大军准备攻打西辽。公元1141年9月9日,在撒马尔罕城北边的卡特万草原上,双方大军展开决战。
耶律大石在此战中以少胜多,击败10万中亚联军。耶律大石乘胜攻入西喀喇汗国都城撒马尔罕,事后西喀喇汗王朝也表示向西辽臣服,接受西辽的监管。之后又出兵花剌子模迫使其臣服。
卡特万之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
最后的辉煌
至此西辽疆域在东部与蒙古的克烈部、西夏政权接壤,南面直抵青藏高原北端,北面包括了阿尔泰山与巴尔喀什湖的大片土地,西面则直抵咸海,葛逻禄人、康里人与花剌子模人也相继归附西辽。领土和当年辽国全盛时期不相上下。
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迹被传到欧洲,正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于是在欧洲流传着东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而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了西辽帝国的代称。
1143年,在位20年的耶律大石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带着对故土的依恋在虎思斡耳朵的宫帐中去世,终年56岁。
耶律大石死后,西辽又延续了75年,直到被蒙古灭国,国祚88年。
耶律大石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顶点撒手尘寰,用震撼世界的胜利为他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留给后人无限的崇敬和怀想。
正如那首歌中唱的一样: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