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云南鲁甸:美丽新家园 幸福卯家湾

2020-07-21新闻18

盛夏时节,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阳光明媚、热闹祥和。只见一栋栋崭新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交错纵横,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全国、全省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在鲁甸县城北部奇迹般崛起。

“美丽新家园,幸福卯家湾。”一年多前,这片小山坡还是成片的玉米地,经过17个月的不懈努力,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家园如期建成并启动搬家。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偏远山区群众8322户35585人,彻底搬出大山,一步进入县城,开始幸福新生活。

搬出大山奔小康

“享共产党的福,一个镍币都没花,就搬进城来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眼瞅着搬进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和悦社区搬迁群众邹文昌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现年67岁的邹文昌来自鲁甸县梭山镇甘田村。老家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土地贫瘠,一家5口挤在狭小破旧土墙房里。去年底,在各级干部帮助下,邹文昌和家人欢欢喜喜搬进鲁甸县城卯家湾安置区,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家开始新生活。

“现在儿子、儿媳都去浙江打工了,我和老伴在家照看读一年级的小孙子。”邹文昌开心地说,“党和政府想得太周到了,不仅帮助我们建起新家园,还给家人联系工厂落实工作,学校、医院、超市都在家门口,这种好日子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搬进城来好,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祖祖辈辈都在高山上苦熬,做梦都没想到能搬进城里来生活。”来自巧家县马树镇的搬迁群众夏冬说,现在搬来卯家湾安置区雨露社区,不管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样样都比老家好几百倍,尤其是卫生所就在楼下面,出门就可以测量血压、买降压药,再也不用像老家那样,“看病得走1个多小时山路了”。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鲁甸卯家湾安置区秉持“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理念,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四同步原则,在县城北郊卯家湾选址一次性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其中安置区占地面积3700亩,建设安置房66栋8866套,配套新建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1所、6个社区卫生室,承接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搬迁群众8322户35585人。

“搬出大山天地宽,一步进城奔小康。”今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批579户256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入住,鲁甸卯家湾安置区承接的7570户3234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开始新生活。这座跨县安置3.5万多名搬迁群众的易迁新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我省跨县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产业就业强支撑

蓝天白云下,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食用菌产业园的香菇大棚排列整齐连成一片,棚内格架上摆满了菌包,朵朵香菇破膜而出长势喜人。正在摘香菇的搬迁群众李德东高兴说:“去年底搬到卯家湾后,我到食用菌产业园承包了2个香菇大棚,现在已采摘17000多斤,全部卖给了粤旺集团,毛收入有68000多元。”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鲁甸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引进广东粤旺集团食用菌项目落地卯家湾安置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介绍:“我们规划建设了1000个标准化大棚和4.8万平方米分加工厂房,可帮助卯家湾安置区50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增收。”

建好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业。走进卯家湾安置区和昇隆代加工扶贫车间,数十名搬迁群众正忙着加工磁环线圈,经过穿、钩、拉、切等环节制作,一个个磁环半成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感谢政府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帮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实现了照顾孩子和就业增收两不误。”来自永善县莲峰镇的搬迁群众宋本英高兴地说,她通过参加就业培训,熟练掌握拉磁环技巧,已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3个多月,月收入超过2000元。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鲁甸县按照“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的思路,分级建立劳务微信群,成立劳务输出协会,搭建互联网掌上“就业平台”,建立“工作站+社区+楼栋长”的网格化就业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同时,制定实施“两园两基地”产业规划,在卯家湾片区建设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2200亩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打造万亩苹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以此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还在配套建设一个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扶贫车间,加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及周边企业可提供的600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搬迁群众户均一人就近就业。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砚池党工委书记罗昌武介绍:“目前卯家湾安置区有劳动力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万人,剩余4000劳动力将在安置区‘两园两基地’实现就近就业。”

贴心服务暖民心

“社区干部是亲人。”回想起前些日子肠炎发作、腹痛难忍时,社区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雨露社区69岁的独居老人明在翠依然满眼热泪。

明在翠老人中年丧偶,两个儿子常年外出务工,搬到安置区后独自一人居家生活。根据安置区“红、黄、绿”分类管理精准服务机制要求,雨露社区将其标注为“红色”家庭户纳入“日随访”管理,社区干部及楼栋长每天都要开展至少1次的入户随访。

前些日子,独自在家的明在翠老人肠炎发作、无人照料,入户随访的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把老人送到鲁甸县人民医院救治,并轮流值班帮助办理手续、照料一日三餐,直到老人在外务工的儿子赶回来。

“感谢社区干部雪中送炭,现在有了编椅子这份工作,再也不用为以后的日子发愁了。”现年39岁的搬迁群众钟远全一直对社区干部的关怀心存感激。去年底,他从巧家县的大山里搬到卯家湾安置区生活,由于下肢残疾,干不了重活,也出不去务工。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钟远全来到安置区扶贫车间学习藤编技术,编一个椅子16元,政府再补贴9元,每月有15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独居老人明在翠和困难群众钟远全的故事,只是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推行“133454”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精细化管理、提供保姆式服务的一个缩影。自去年12月底首批住户入住安置区以来,从基层党建到社区治理,从政策宣讲到技能培训,从解决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到人居环境提升、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随处可见安置区590余名党员干部、网格长、楼栋长、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搬迁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彻底改变。”为让搬迁群众早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市民,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在抓好产业就业支撑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理论、产业就业、人居环境、文明新风等10项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把“自强、诚信、感恩”融入到易迁工作全过程,从物质生活、思想认识、致富能力、适应新家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康路上跟党走,脱贫致富感党恩。”夕阳西下,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大型红色标格外醒目。路对面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从“山里人”变“城里人”的搬迁群众相聚一起对唱山歌,“搬迁住进新房子,啊来来……”“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来来……”,深情的歌声唱响了搬迁后的幸福新生活。(云南网 记者沈迅 蔡侯友)

#扶贫车间#就业#新家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