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跨过鸭绿江,走出国门,为正义而战。
抗美援朝,一段以弱胜强、彪炳史册的战争史,一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0年前,英雄保家卫国,血洒万里疆场。星霜屡移,70年后的今天,翻开这段历史,英雄的故事仍刻骨铭心,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从未走远。
今日起,本报推出《跨过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型全媒体策划。本组报道将探访战争遗迹,寻访志愿军老兵,专访史学专家,以此缅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致敬所有浴血奋战的英雄!最可爱的人,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70年前,人民志愿军从这里奔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70年后,本报记者走进辽宁丹东重访英雄出发地
追随鸭绿江水 寻访英雄往事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倩 张建林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发自辽宁丹东 视频剪辑王鹏
这是一个注定改变历史的时刻——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在夜幕的掩护下,按照预定计划,从安东(今辽宁丹东)、长甸河口、集安(今属吉林)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从此,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辽东英雄城丹东,探访曾经的志愿军出发地,追寻抗美援朝前沿战场的英雄往事。
一条江,承载中朝命运共同体
10月的丹东气候宜人,鸭绿江边游人如织,对岸就是朝鲜的新义州。这是朝鲜为数不多允许外国人投资设厂的城市,隔江相望,依稀可见忙碌情景。
与世界上多数界河不同的是,作为中朝界河的鸭绿江,其水面由两国共管,朝鲜的渔船和中国的游船并行不悖。这条奔流入黄海的江河,承载的是中朝一衣带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每当东北亚政治棋局变化之际,这条江都会感受到时代的风云际会。
1592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怀着称霸东亚的野心,发起了对朝鲜的战争。朝鲜国土大半沦陷,国王逃到今天新义州附近,向明朝求援。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松等率军从今天丹东境内渡过鸭绿江,这场持续六年的战争,最终以日本撤出朝鲜告终,此后三国维持了近300年的和平。
1894年,在明治维新中强大起来的日本,再次将目光对准了朝鲜,借口镇压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半岛,再次与中国发生战争。彼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同光中兴”近代工业的短暂繁荣后,国民生产总值已达日本的两倍,但腐朽的大清帝国根本无法与帝国主义后起之秀抗衡,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在丹东大东沟海域的黄海大战中失利,镇守平壤的统帅叶志超更是望风而逃。甲午战争的失利,让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中国也进入了被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苦难岁月。
当历史的时针转到1950年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的是更加严峻的局面。国内,还面临着解放西南国土和残匪的战斗,和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甚至已多次侵入中国领空,对丹东浪头机场、文物市场等地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面对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这一次跨过鸭绿江的决定更加艰难,但也更加坚定。
一座城,成为抗美援朝大后方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这句话对经历过疫情的武汉人并不陌生。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早在数十年前,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就将这句话送给了丹东人民。
和朝鲜一衣带水的丹东,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出发地,也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众多的部队从这里出发,大量的军需从这里转运,前线撤回的伤病员在这里救治,这也使丹东成为了美军攻击的重要目标。
1951年4月7日,24架美国军用飞机轰炸丹东市区和鸭绿江铁路大桥上桥,炸毁2孔钢梁,丹东铁路分局立即组织职工和家属会同志愿军官兵共1300余人昼夜抢修。4月12日,31架美B—29轰炸机在40余架战斗机掩护下,向丹东市三马路投重磅炸弹9枚,炸毁三马路古物市场,炸坏、炸毁1508间房屋,炸死99人,伤235人。
为了挽救朝鲜战场的不利局面,美国甚至不顾国际法和战争准则,多次在丹东市上空投掷细菌弹,撒布带有病毒的昆虫和其他物体。为了对抗美国的细菌战,丹东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灭鼠灭虫,打预防针,建传染病医院和隔离病房。毛泽东曾专门题写一面“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的锦旗,授予丹东市宽甸县,丹东也因此被誉为“无蝇城”。
丹东不仅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也是志愿军空军的前沿战场。丹东浪头机场、凤城机场等,都曾是志愿军空军的重要基地。85岁的老兵胡佐能,当时就是志愿军空军的一名发报员。他还记得,初生的人民空军为迅速弥补经验的不足,是由苏联空军实行一对一的岗位教学,“飞行员教飞行员,发报员教发报员,哨兵培训哨兵。”每次战斗之后,胡佐能都会和在机场等候的地勤人员一起,盼望着战鹰凯旋。他现在都还记得那些“丹东上空的鹰”的名字:焦景文、张积慧、刘玉堤。
一座桥,联通前线后方大动脉
“70年了啊,当年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大桥,为保家卫国献身。如今来桥上走走,忆苦思甜,纪念英雄和烈士们。”10月12日,在丹东鸭绿江断桥上,一位拍录抖音视频的大爷,双手端着手机,从断桥上走过。浅蓝色的桥身、青褐色的钢梁,这座历经111年风吹日晒和战火洗礼的“老人”,如今仍屹立在鸭绿江广袤浩荡的碧水之中。丹东人把鸭绿江断桥称为“下桥”,把相邻的中朝友谊桥称为“上桥”。下桥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为当时日本殖民机构所建,并决定架设开闭梁式的铁路桥,两侧为人行步道。上桥于1937年4月动工兴建,1943年5月竣工,1990年10月中朝两国商定更名为“中朝友谊桥”。
这一对相隔不过百米的姊妹桥,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可磨灭的时代符号。在上桥竣工后,下桥改为公路桥,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乘坐吉普车,正是从下桥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军多次派出轰炸机轰炸,下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桥墩被炸塌。从中国一侧走上断桥,记者发现桥身上有多处弹孔和弹痕,不少桥身的边角因被炮弹轰炸还变了形。
在下桥被炸毁后,上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美军为切断中方供给线,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但在铁路职工和志愿军官兵一次次舍生忘死的抢修之下,这条炸不断的钢铁大动脉直到朝鲜停战,一直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躲避美军空袭,当时的志愿军部队和运输车队都是晚上通过,白天隐蔽。在下桥中国一侧的断桥头,7岁的刘祉墺穿着迷彩服,戴着红军帽,还拿着一把塑料的玩具枪,跟妈妈一起站在鸭绿江断桥眺望不远处的朝鲜。刘祉墺妈妈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我们都是丹东人,来到断桥,除了带孩子回顾历史、增强爱国热情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
一座馆,凝聚众多的湖北记忆
今年9月19日,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开放,这座位于鸭绿江畔英华山上的纪念馆,也是丹东最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10月13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纪念馆,在其中找到了众多属于湖北的记忆元素。
在纪念馆里关于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展区,记者看到了一张拍摄于武汉的大幅照片,是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为抗美援朝筹款募捐。在全国人民捐给志愿军战士的日用品中,也能找到一条来自武汉的毛巾。
上甘岭、黄继光,还有小学课本中为人熟知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在纪念馆中都有大量的雕像、实物以及场景重现。这些关键词指向的,正是今天驻扎在湖北的空降兵某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由100面战旗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旗方队中,就有来自该部的“上甘岭特功八连”和“黄继光英雄连”两面旗帜。志愿军官兵在坑道中分享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则是志愿军十五军45师135团5连的真实经历。
在纪念馆的英烈榜上,也有多名来自湖北的英烈。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饶惠谭,是牺牲在朝鲜的4位军级干部之一。饶惠谭1915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冶殷祖镇南山村,1928年参加红军,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1953年3月21日,第23军指挥所遭到敌机轮番轰炸,饶惠谭壮烈牺牲,年仅38岁。1955年,饶惠谭的遗骸从朝鲜迁回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他的家乡,饶惠谭故居被开辟为红色教育基地。
出生于湖北京山的志愿军一级模范张益仁,在五次战役中指挥两个班击毁5辆坦克,完成了掩护步兵冲击的任务。这场在异国他乡开展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有无数的荆楚儿女为之抛洒热血,贡献力量。
一座园,三位湖北烈士盼亲人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民政部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197653名,大部分安葬在朝鲜。只有少部分志愿军伤病员回国救治,因抢救或医治无效而牺牲并安葬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沈阳、丹东,吉林省的集安、通化等地,以及国内其它曾救治过志愿军伤员的相关地区。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国内修建最早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也是早期安葬志愿军烈土最多的陵园。
陵园管理所所长孙大力向记者介绍:“当时,志愿军后勤总医院设在丹东,牺牲的重伤员和运输途中牺牲的伤员就地安葬在丹东,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运回国内的,最初也安葬在丹东。”
孙大力说,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归国休整,在丹东市抗美朝烈士陵园现址修建了最早的志愿军烈陵园,并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一座,当时安葬烈士400位,包括杨根思、黄继光等著名战斗英雄。1951年8月,沈阳修建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其后将一部分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迁往沈阳。
孙大力告诉记者,丹东是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归国休整等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救治志愿军伤病员最多的地方。
在丹东地区,记者发现,除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还有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振安区烈士陵园、振兴区革命烈士陵园、宽甸县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凤城市烈士陵园、凤城市大堡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等18处烈士陵园,其中宽甸县就拥有6所烈士陵园。“可惜的是,园内安葬的众多烈士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人。你们湖北也有,刚好拿给你们看看,帮忙找找。”孙大力拿出一本厚厚的登记册。
登记册上,是烈士仅有的信息:张汗华,湖北京山县石桥河人,1951年11月15日牺牲,为志愿军某团团长;周启明,石首先藕池区永达村人,当时是1师2团2营3连的;周治香,湖北天门人,志愿军某排排长。
据了解,丹东市尚未寻到亲人的湖北籍志愿军烈士一共38人,其中丹东市烈士陵园3人,振安区烈士陵园9人,元宝区烈士陵园26人。当地有关部门曾多方寻找,但因为资料有限,一直未能找到烈士后人或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