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2020-10-19新闻14

张居正与雍正皇帝可以被誉为明清两朝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其中,张居正主推的政策变革,名为“一条鞭法”,而雍正皇帝主推的就是“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实际上,这“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的基本思路与最终目标是几乎一致的,而且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张居正主推的“一条鞭法”,最终结局和取得的成效,却不能肩比“摊丁入亩”,这不得不令后人为张居正本人努力付之东流,甚至为大明王朝,错过了最后起死回生的机会而感到惋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也许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便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明朝版图

一、时代背景不尽相同

在张居正主推“一条鞭法”之时,已经是万历初年,大明王朝国祚已经延续二百多年。在此之前,大明王朝的税收与徭役,一直沿用太祖朱元璋发明的“赋役黄册”制度。关于这一制度,简言之,就是以十年一次的人口大普查的登记信息为基础,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以均衡贫富为基本原则,“合理”摊派赋税与徭役,其实就是“人丁制”的延续。

但是,自从过了太祖与成祖两代帝王之后,“黄册”造假就开始了,而所谓“均衡贫富”与“合理”更是越来越跑偏。等到了万历时代,“黄册”的真实性已经到了毫无参考价值的程度,而赋税结构更是极度不合理了。这一结果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国家赋税系统的紊乱,尽管百姓备受盘剥,但国家却收不上税,那么钱呢?钱都流进了特权阶层的私人口袋(连皇帝都有小金库)。国家收不上税,而百姓又被极度压榨,这对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其问题严重之程度不言而喻。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清朝版图

在清王朝统治之初,一些基本国策依旧沿用明王朝,国家税收基本上沿用“人丁制”(由于“黄册”的种种弊端,清王朝统治者并没沿用),然而,这一制度的弊端十分明显,如上文所述明朝后期的严重问题,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大面积显露,康熙末年,更是疲态毕露。倘若错过悬崖勒马的最佳时机,大清必然要走大明的老路。好在雍正皇帝及时推行“摊丁入亩”,而此时大清王朝入关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八十个年头,正值锐意进取之势,这对于新政推行确实有利。

由此可见,尽管张居正与雍正皇帝都是面临危机而推行改革,但是向来以“不违祖制”为治国根本的大明王朝,此时已经是疾疲甚久,甚至是病入膏肓,而大清王朝此时正值“因势利导而不断修复祖制”的向上期。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之差,直接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一条鞭法”推行阻力远大于“摊丁入亩”。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明代万历十二年福建连城县的清丈归户单,“一条鞭法”税制的实物佐证

二、“一条鞭法”遭遇阻力更大

承接上文,这种旧制度惯性的延续,让张居正推行变法遭遇了极大的阻力。在“赋税黄册”这一制度作弊的掩护下,在朝廷与百姓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官绅土豪集团,其能量达到了可以与朝廷抗衡的地步。因此,凡是不利于这一集团利益的政策,都会受到这一集团的极力抵制。

而且这种抵制是从上至下,而且多种多样的。朝堂之上,有官宦上书发声,给你扣帽子,朝堂之下,地方官与乡绅暗中勾结,以无声抵抗之方式而消极怠工,行政效率极其低下,最后就是拖也拖死之。“一条鞭法”显然是要打破旧制度,触犯的正是官绅土豪集团的利益,阻力之大可见一斑。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明朝官场上的地域朋党斗争

其实“摊丁入亩”推行之时也遇到“一条鞭法”类似之阻力。但是,与“一条鞭法”时代不同的是,雍正初年,清王朝的乡绅土豪力量小得多,而且宦官集团多以旗人为主,尤其是地方要职,多以“根正苗红”的满洲大臣或者皇帝心腹的汉军旗大臣担任,这对于“摊丁入亩”的推行相对有利。为什么这么说呢?清王朝之所以敢于将总督与巡抚定职为地方官,原因之一就是不担心旗人大臣,尤其是满洲大臣与当地众多汉人乡绅上下勾结。就这些满洲大臣而言,对于汉人常以统治者自居,对于皇帝以奴才姿态行事,因此这种天然的阶级矛盾,注定地方上下“穿不上一条裤子”。

因此,“摊丁入亩”推行之时,既没有严重的旧制度惯性问题,而且朝堂上下,尤其是在来自地方的抵制也相对较小。

但是,笔者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摊丁入亩”遭遇的阻力也仅仅是相对“一条鞭法”较小而已,因为断了谁家财路,动了谁家祖坟谁能愿意?奴才们也不能心甘情愿啊。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三、雍正皇帝的决心与权威远在张居正之上

我国历史上,能够以改革家称之的人物不多,因此古代社会相对静态。一个政权乃至王朝政体制度基调一旦定下,除制定者之外,其他任何敢于挑战之人(包括在任帝王),都会冒有极大风险,身败名裂不说,甚至是搭上全家性命。因此,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改革家们,也多是在皇帝支持下,主持各类变法,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商鞅和王安石。如此即使变法失败,也有人替帝王背锅,如果成功,功绩自然也归属于帝王,便于永垂青史。

但是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和推行“摊丁入亩”的雍正皇帝都不属于上述情况。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之时,万历皇帝正值冲龄,说不上支持与否,但是从后来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这一行径来看,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足以说明他并不支持“一条鞭法”,这也是“一条鞭法”最终未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之时,尽管能够做到大权在握,但是对于突破祖制这类涉及根本之事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举个例子,就在“一条鞭法”如火如荼推行之时,本来已经无用甚至与变法背道而驰的“赋税黄册”,十年一造还得依旧进行。这么一来,黄册质量与准确性那就更不言而喻了。类似这种“无用功”,可以说在此时的大明王朝是司空见惯。这也侧面反映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不彻底性。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而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是由皇帝亲自披挂上阵领导的改革。这种在承平盛世之际,由皇帝带头挑战祖制的壮举,在历史上可谓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

此外,雍正皇帝对于推行“摊丁入亩”可谓是刻不容缓,不遗余力。雍正元年,面对政敌林立的动荡局面,毅然推行改革,这份勇气确实可嘉。在推行改革期间,面对各方阻力,雍正皇帝以不成功不罢休之决心,以绝对皇权之优势,是杀伐决断、披荆斩棘,最终在十三年皇帝生涯不懈的努力下,总算是确立了“摊丁入亩”的执行方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以施行。乾隆皇帝继位之后,继承父皇遗志,最终将“摊丁入亩”推行于全国。

影响明清国运的改革,为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结局不同

上图_ 乾隆皇帝便装

其实,这第三方面才是“摊丁入亩”能够获得成功的最关键之所在。此外,是否能够后继有人,更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显然,雍正皇帝照比张居正幸运的多。

实际上,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只有帝王才是王朝命运的主宰者,成败真的是在此一人。

作者:王金百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风雨张居正》郦波/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3】《雍正大传》关河五十州/著现代出版社

【4】《雍正传》冯尔康/著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朝#张居正#雍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