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的“扶贫日”意义更为特殊——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此,大河网特推出系列报道“扶贫豫记”,分享河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那些特别故事。
大河网记者 王君杰
白庙村位于新郑市西南23公里的始祖山下,地处老山坪半山腰,以丘陵山地为主。多年来,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小杂粮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山区村子。但近两年,随着新郑市农委驻村第一书记李付军的到来,白庙村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贫困落后村一跃成为产业亮点村。
“俺村的‘稷风小米’可是远近闻名,不但打出了名气,村民还见到了收入。”村支部书记张小苟告诉大河网记者,在打造小米特色品牌方面,李付军功不可没。
李付军带领工作队驻村后,联合村两委进行了多方调研,于2019年1月成立了“新郑市稷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稷风”商标、申办了食品安全条码和二维码,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资质基础。
稷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实现“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销售,全面推进合作社的整体发展。
2018年到2019年,稷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市政府专项扶贫资金90余万元,建设钢结构小米加工厂房700平方、购置拖拉机、自走式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三轮车、大型碾米机、抛光机、自动分装机等农业机械10余台,主要用于小米的种植、加工、销售。
李付军自己都想不到,他从市区到山里,从机关到农村,不但稳稳扎了根,而且还创立了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白庙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大河网记者了解,白庙村优质小米种植面积达600亩,产量约20余万斤。今年春节前,该村稷风小米销售额已达到5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多元,最高亩产值达1500元,比往年亩增收五六百元,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初期目标。
为了让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收益,今年春节期间,村两委拿出2万多元,给每户群众发放了50斤面粉1袋,这在白庙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村民充分看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张小苟告诉记者,“俺村还把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群众有大病造成家庭困难的救命金、7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金、孝顺父母的孝敬金、考上大学的教育金,把收益全部回馈给群众”。
近年来,白庙村先后被评为新郑市先进村、新郑市文明村,在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李付军向大河网记者透露,驻村工作队和白庙村两委已经确定了建设现代化新村的总体目标。
在经济发展上,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打造村级企业化集团,下一步将再投资1500万元建一座银耳种植大棚,实现村集体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在社会建设上,建立村域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村城镇化水平,全力构建和谐新村、健康新村、文明新村;在生态建设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硬化工程,打造“花园式”新村。
李付军满怀信心地表示,在坚持以合作社经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全村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已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