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年,淮河流域的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放水,濛洼蓄洪区启用。这也是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建成后第16次开闸蓄洪。
据微信公众号“阜阳新闻综合频道”,整个蒙洼蓄洪区内生活着约17万人,这次王家坝闸开闸,只转移了2000人左右,因为在多年抗洪经验下,当地老百姓发明了两种生活区域——保庄圩和庄台。
7月21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在濛洼蓄洪区内的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附近看到,郑台孜已成为“孤岛”,消防应急救援和当地民兵力量用冲锋舟、橡皮艇等正一趟趟运送人员、物资。
从7月20日8时31分许开闸蓄洪,一天以来,蓄洪区内的水位不断上涨,庄台附近种植的玉米地被洪水淹到只剩杆子顶部,养殖户在池塘养殖的鱼虾基本都被洪水冲走,来不及抢收。
马守望是李郢村第七生产队的队长,今年60岁。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这里,先后经历过6次蓄洪,相比于2007年的开闸蓄洪,这次来水更多,水势更为迅猛。以前庄台四周洼地里还有人居住,后来全部搬到了庄台上,所以洪水到来时,需要转移的人不多。洪水来之前,蓄洪区还在抗旱。马守望称,蓄洪前割麦子时他们种了旱稻,当时缺水,大家还从从河里抽水往地里排,“现在又要抗洪”。
郑台孜庄台位于蓄洪区王家坝镇保庄圩北侧,台底地面高程26米,台顶高程31.2米,台顶面积1.3万平方米,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碗底”。庄台现居住96户,376人,其中大部分为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
51岁的刘琴一家七口人,儿子儿媳、丈夫都在外工作,她一个人在家照看孙子孙女。7月19日晚10点多,他听到庄台中心的大喇叭喊着让赶紧抢收作物、鱼虾,便赶紧拿起工具去家里的毛豆地抢收,抢到凌晨一点多,一亩地只收回一分地不到,其他毛豆和种植的4亩旱稻都泡在了水里。
记者在郑台孜采访获悉,目前驻村工作队和医疗服务队已经入驻庄台,挨户了解情况,收集群众需求,目前饮水、餐食、用医等均能满足需求。至于鱼虾养殖、作物种植的直接经济损失正在进一步统计。
“主要是蓄洪区内的水产养殖大户,好多人都贷了款,水一来全没了,牺牲很大。”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岳蕾说。
7月20日晚至21日上午,澎湃新闻来到濛洼蓄洪区,实地探访蓄洪区内的最新状况。以下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赵思维拍摄。
7月20日8时31分许,在水位达到29.71米时,王家坝闸以最大水量1800m3/s的速度向下游泄洪。这也是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建成后第16次开闸蓄洪,水随之进入濛洼蓄洪区。
7月20日晚9点的王家坝闸。据气象部门预报,从20日开始的三天内,淮河王家坝以上降雨量50~100毫米,王家坝21日水位预计29.00米左右,接近保证水位,淮河防汛形势愈加严峻。
开闸放水后,蓄洪区内,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附近被淹没。
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洪水淹没,郑台孜庄台位于蓄洪区王家坝镇保庄圩北侧,台底地面高程26米,台顶高程31.2米,台顶面积1.3万平方米。
前来支援的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抗洪抢险突击队,约有51人。据介绍,51人轮班休息,从7月19日深夜驰援,目前大家平均只休息4个小时,主要负责人员和物资运输工作。
阜阳市消防救援力量在郑台孜转运群众和物资。
蓄洪区内,郑台孜被洪水围住,目前有96户共376人在此居住。
蓄洪区内,即将被洪水淹没的一片玉米地。
蓄洪区内,一只家养鸭子正在水中游。
蓄洪区内,一片墓地被洪水淹没。
驰援郑台孜的阜阳民兵力量。该处原本为一处低洼地的道路,目前被水淹没,成为临时“码头”。
在为庄台群众问诊的阜南县人民医院医生。
张贴提醒注意饮水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宣传提示的医生。
李郢村村民刘琴7月19日晚10点多听到村里喇叭通知即将要开闸蓄洪,赶往自家毛豆地里抢收,一亩地只收回不到十分之一。
郑台孜上规划整齐的一排排民居,2018年以来,农村饮水工程实施,基础设升级改造,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拉网式、不间断巡堤的应急救援力量。
因为上游来水仍在增加,王家坝闸泄洪后,蓄洪区水位不断上涨,几乎每小时都能肉眼看到涨势。
建在王家坝闸西侧的“阜南县王家坝濛洼前线防汛指挥部”。
郑台孜村民以普通农作物、大棚蔬菜种植、稻虾共养、芡鱼共养为主要收入来源,目前除了少部分作物抢收外,其他都已经被洪水淹没,经济损失尚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