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2020-10-18新闻15

狄仁杰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和倚重,在其为帝期间有决断军国大事之权,形同宰相,但是他的职务却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衔让人们听得一头雾水,其实这一官衔就等同于宰相。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两次拜相

狄仁杰年轻时以明经科进入仕途。由于他为官期间政绩突出,名声极好,他的官职也步步高升。在担任大理寺丞期间,解决了大量积压的疑难案件,案件涉及的人数多达一万多人,却没有冤枉、错判任何一个人。

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在其称帝后的第二年,狄仁杰在担任地官侍郎同时还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几个月之后,酷吏来俊臣罗织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诬告狄仁杰以及一些大臣造反,并将其抓入狱中。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知道来俊臣不肯轻易放过他,于是假意承认谋反。趁看守松懈之际,将自己的冤屈写在一块儿帛上藏在衣服中,让狱卒送到家中。

狄仁杰的儿子拿着父亲所写的帛书来到武则天面前为父亲鸣冤。武则天亲自过问了此事,后来查明是来俊臣故意诬陷狄仁杰等人,将他们几人全部放出,狄仁杰被贬为县令。

几年之后,契丹人来犯,引得朝野震动,局势不稳。武则天重新起用狄仁杰,让其担任魏州刺史。狄仁杰上任之后,契丹人不战而退。之后不久,狄仁杰再次被加封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由来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头衔是武则天掌权之后才有的,它的前身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众所周知,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统辖吏、户、礼、工、刑、兵六部。

三个省的最高长官担负着宰相之责。每当有军国大事时,他们就在一起商议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有多个宰相,几个宰相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这样就避免了只有一个宰相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人独大、独揽大权等现象。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宰相们共同议事的地方叫做政事堂,政事堂最开始的时候是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了中书省。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非常重要,这两个省都设在宫内。人们提起这两个省的时候,一般都会连起来说,也就是中书门下。

宰相的权力非常大,代表皇帝处理国家的政务,商讨决定军国大事。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皇帝为了防止那些宰相们相互勾结,为了分割宰相之权,也为了能够让自己信任的官员可以参与商讨军国大事,于是就给一些官员加封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个头衔的意思就是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侍中一样,具有讨论决策军国大事的权力。拥有这个头衔的官员就可以和中书令、侍中等人共同商讨国家大事,也就是被赋予了宰相的权力。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没有品级也没有俸禄,只是皇帝赋予某些官员的特权,因此,有这些头衔的官员还必须担任其他的职务。也可以说这个头衔只是一个兼职,也就是在本职工作之余,遇有军国大事时,可以参与商讨决策。

这个头衔最早出现在唐太宗时期,之后一直沿用。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她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也为了凸显自己作为女性上位者的优越性,将中书省改为了凤阁,将门下省改为了鸾台。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名字改了,那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然也就改为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一代贤相狄仁杰

狄仁杰为官期间注重民生,爱护百姓,多次为百姓利益向朝廷上奏,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狄仁杰是两朝老臣,当唐高宗和武则天做出错误的举动,或者是颁布一些错误的诏令之后,他敢于犯言直谏,据理力争,多次让当政者收回了错误的政令。

狄仁杰为朝廷尽心竭力,外据敌寇,内安民心。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信任和敬重,从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称其为国老。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年老之后请求辞官致仕,武则天却坚决不允。见其年老行动不便,还免去了他每日的跪拜之礼。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恩宠可以说是宠冠全朝独一份。对其所谏之事,大多都会采纳,遇到无法决断之事也会与他商量。狄仁杰七十一岁因病去世后,武则天十分伤心,痛哭不已。

无论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都是皇帝巩固自己政权以及对手下大臣表示嘉奖和信任的一种手段。

狄仁杰两次拜相,为何在官职上,却一直只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所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民生为重,从不考虑个人的利益,人们感念他的功德,称其为一代贤相。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