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的东部,现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境内,有一个叫做“万家”(万家庄)的地方。相信不少喜欢探访古建筑的朋友,都曾听说过这个村庄,因为在村里,有一座知名的“梁氏庄园”。梁氏庄园,兴建于清代中后期,它的主人叫做梁萼涵。
梁氏庄园属于文保单位,算是一个不收费的景点。不过,因为不收费的关系,庄园内部并没有导游,介绍背景的文字看板也不太多。想要了解这座庄园的历史,多半还是要回来查询史志资料。
(配图均为梁氏庄园的场景)
笔者第一次看到梁氏庄园的介绍时,对“抄家”的片段印象很深刻。当时书上(《文登市志》)说:“咸丰二年,梁萼涵在山西任与大盐商勾结,乘乱取缔私 运,私分白银3000万两事发,咸丰皇帝下旨,查抄梁家。因京内甲征秘密派人,连夜赶到梁家,献上炒焦的茶叶1包,(一说外加1包炒米)无语而去。萼涵解其意为“ 茶(查) 炒(抄)”,即连夜将金银古董转移、藏匿。”
在民间的传说中,“抄家”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桥段,有的确有其事,有的是演绎而来。加上茶叶暗示的情节多少有些“传奇”,因此,当时读到此处,笔者对“梁氏抄家”一事将信将疑。直到前几天查找清代登州府史料时,偶然看到了一条记载,方知此言不虚。
史料的记载是:
寄谕署山东登州镇总兵官景琳:“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住有荣成县之在籍前任山西巡抚梁萼涵,现有被讦事件。著该署镇会同登州府知府,将梁萼涵原籍及寄居寓所家产资财以及什物,严密查封,不准稍有偷漏隐匿寄顿,毋庸查抄,静候谕旨。”——《清道光朝实录》
这道谕旨下的时间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大体意思是,原任山西巡抚梁萼涵(道光二十一年擢山西巡抚,二十五年调任云南巡抚,翌年因病告归)为登州府荣成县人,现住在文登县境内(即万家庄的梁氏庄园),有人弹劾他贪赃枉法,朝廷命令登州镇总兵会同登州府知府,带人将梁家在荣成和文登的家产查封,等候进一步调查处理。
严格来说,查封家产和查抄家产有所区别,前者相当于冻结保全,后者相当于没收,不过在民间一般将两者统称为“抄家”。谕旨中说的是“查封,毋庸查抄”,口气相对缓和,这也给后来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埋下了伏笔。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对清代山西的官场应该有个大概的印象。山西以晋商闻名,作为一省的巡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梁萼涵被人弹劾的理由,就是与盐商之间有说不清的关系。
不过,梁萼涵毕竟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在宦海沉浮数十年,既曾在中枢任职,也担任过封疆大吏,人脉和手段都不缺。相传,梁家提前做好地方上的工作,前去执行命令的文登营官兵,只是象征性的查封了梁家的部分家产(不动产为主),就向朝廷交差了。
到了当年的十月,经过一番调查,朝廷得出结论:
已革前任山西巡抚梁萼涵,因盐务派商讯无徇情受贿情事,惟以封疆大吏,于所属官吏,种种贪婪,未能查办,已属咎无可辞。又于缌服弟梁楙滋,撞骗多赃,毫无觉察,厥咎尤重。著照部议,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姑念尚无赃款,所有前查封家产,著加恩赏还。——《清道光朝实录》
大体意思是:梁萼涵本身没有受贿枉法,但对周边的人失于监管,难辞其咎,下令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因为没有赃款,开恩将之前查封的家产发还。至此,算是大事化小了。
在清代,山西巡抚算是风险比较高的一个官职。就在梁萼涵一案之后不久,道光二十九年,有一位原任山西巡抚王兆琛也同样被“抄家”。值得一提的是,王兆琛出身于福山县的古现王氏,籍贯也是登州府。两年之内,一连两位登州府籍的原山西巡抚被“抄家”,也算是奇事一件了。
相比于梁萼涵,清廷对王兆琛的口气要严厉得多,史料载:
谕军机大臣等;“已革山西巡抚王兆琛任所资财什物,现已经钦差侍郎陈孚恩等查封具奏矣。该革员籍隶山东福山县,著程庭桂迅即亲往王兆琛住宅,督同登州镇总兵、登州府知府,将该革员家产资财及一切什物,严密查抄。不准稍有偷漏隐匿。仍候谕旨遵行。将此谕令知之。”——《清道光朝实录》
在这道谕旨当中,用的字眼是“查抄”,而非“查封”,显然没有留多少情面。这或许是因为查办梁萼涵的时候,王兆琛正在山西巡抚任上。他不但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反而顶风作案(收取商人金钱,纵容家人索要门包),因此朝廷很是恼火。王兆琛被革职,遣戍新疆。
没想到的是,王兆琛的落马,反而帮了梁萼涵一个忙。道光皇帝对比两者,认为梁萼涵相对“清廉”,就下令将他从军台释放回籍,并赏给六品顶带,“以为廉正自爱者劝”。
而到了咸丰三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火烧眉毛的清廷无暇顾及官员的操守,命:“在籍前任山西巡抚梁萼涵、江苏布政使李璋煜、河南布政使王简、浙江按察使孙毓溎、湖南按察使王允中、四川按察使刘耀椿等,办理山东团练事宜。”梁萼涵被重新启用,这也标志着原来的案件彻底小事化了。
王兆琛的运气没有这么好,遣戍新疆几年之后,他在外病逝。不过,他虽然遭到贬斥,但罪不及子孙。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在青史留名。儿子王祖源,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王懿荣不仅学识过人,且有民族气节,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后,身为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投井殉国。因为王懿荣的关系,后人“为尊者讳”,平时的宣传材料对王兆琛抄家之事,要么不提,要么一笔带过,这也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