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丰田将向广汽集团提供混合动力车的核心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丰田首次向海外企业销售混动车技术。
据悉,开发和供应混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日本公司BluE Nexus已经与广汽集团就技术转让达成协议,BluE Nexus由丰田、电装和爱信精机所合资成立。
广汽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这一消息尚未官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采用丰田THS系统的广汽集团混合动力产品最迟将于2021年推出。而在混合动力方面,广汽集团将两条路线并行发展,其中一条路线是和丰田合作联合开发;另一条路线是采用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G-MC系统,这套系统既可以满足混合动力,又可以满足插电式混合动力。截至目前,丰田并未就此置评。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不算最新的“新闻”,因为丰田的混动技术已经被中国车企“学习”到一部分了,比如科力远。此外,我们知道丰田此前已经就新能源领域开放过专利,那么与之前相比,此次丰田向广汽提供混动技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大体看来,这一次是直接提供完整的系统,以前是开放专利技术或部分技术。要知道,如果车企想要把专利技术转化为系统并且投入规模化商用,这还需要一些门槛。
诚然,得到丰田技术支持的广汽集团,原则上能率先收获混动技术市场的红利,但就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面对未来的产业化,广汽集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拥有混动技术优势的丰田汽车,与中国伙伴深化合作为其迎来更多利好,例如:促使中国车企更多地关注混动技术,提振丰田在华份额。
在新能源发展初期,总有这么一句话萦绕这片新蓝海的上空,“世界上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混动,另一种就是其他。”众所周知,作为全球最早踏入替代能源领域的汽车厂商之一,丰田在混动技术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自1997年推出普锐斯以来,丰田在全球销售的电动车型已经超过1500万辆,并且保持电池零事故的记录。
作为此次合作的主角,丰田在坚守多年后逐步向其他厂商开放混动车核心技术。去年4月,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计划在年内免费开放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相关技术约23740项专利。不过,彼时丰田免费开放专利已有先例,在汽车领域也不是第一家。更早之前的2015年1月,丰田就曾宣布开放氢燃料电池技术5680项专利使用权,尽管至今“落地”者寥寥。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行业倒逼技术共享成为技术路线对决的重要选择。当下,企业针对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趋势之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多技术路线并行成为竞争常态,而市场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多考虑市场和供应链的成熟度。和2018年底特斯拉开放所有电动汽车专利、2019年3月大众宣布开放MEB平台一样,此次丰田向广汽出售混动技术也是在为被自己把持多年的混合动力技术抢占更多的技术市场份额,以期能够在未来汽车技术路线变革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
显然此次与广汽深化合作,不仅是因为它和广汽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丰田的2030年计划。2017年,丰田公布了到2030年推广普及电动化车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即在2030年销售的新车中,HEV和PHEV车型将超过450万辆,EV和FCEV将超过100万辆。简而言之,丰田电动化车型的总量将超过550万辆。不过后来,为了迎合政策,丰田将这一目标提前了5年左右,即在2025年电动化车型的总量将超过550万辆。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肯定离不开当前世界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市场。而选择与广汽共同合作不仅能够帮助丰田更快达成电气化车型的销量目标,还能够借助广汽扩大自己混合动力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的合作。日经也在报道里提到,今年以来,丰田试图通过完善新能源产品阵营来提振在华市场份额。
不仅是丰田,其他日本车企也在中国市场加大布局力度。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日产汽车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就曾表示,中国是日产非常重要的核心市场之一,并强调这并不是日产新提出的观点。“我们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核心市场,未来也会持续进行投入。”近日,日产在中国国内正式发布e-POWER混动系统,同时透露这套最新的日产混动系统将率先搭载在轩逸上。
另于今年6月,政府决定自2021年1月起将混合动力车定位为“低油耗汽车”并给以优惠政策。在此之前,混动车与燃油车被视为同一类。作为占世界新车销量3成的最大市场,国内的方针转变对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企的在华业务构成“东风”,也将明显影响德国大众等欧美车企和中国车企的战略。根据LMC Automotive提供的数据,混合动力汽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将从2020年的7%提高到2030年的26%。
从本质上来看,市场是企业行为的主宰。业界始终有观点认为,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进化”步伐正逐步加快,混合动力车只是过渡。日经就提出,鉴于汽车行业一系列变化,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生存将取决于,在混动汽车仍流行时,他们能否研发出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显然,丰田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和压力,因此出售完整的混动系统无论是作为车企转型中的谋略还是手段,应该都不难理解。
文/孙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