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九死南荒吾不恨翻译

2020-10-18知识26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意思如何?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宋代苏轼诗《六月二十日渡海》。南荒:这里指海南岛。兹:这,此。意思是:就算在这万里南荒死上九次,我也没有什么可遗恨的,这次。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九死南荒吾不2113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261[译文4102]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1653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出自]北宋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的句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后半生基本在迁谪途中度过,因元佑党人案被贬至琼州,今海南。当时的南方是荒蛮之地,有瘴气,到那里的人没几个能活着回来的。但苏轼性格豪放,心胸旷达,将此说成是一次奇绝之旅。“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诗乃元符三年(1100)苏轼北渡琼州海峡时所作。参横斗转,夜近三更,诗人仍然心潮起伏,十分兴奋。因为,今夜渡海后,谪居生涯已经结束,如同久不止息的风雨,此刻已经收敛放晴。政敌横行犹如蔽月浮云,终于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这天容海色,一片澄清。点缀,此处有遮蔽,玷汚意。典出《晋书谢重传》“月明夜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不如微云点缀。透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对这前四句,清纪昀评曰:\"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体即是以景拟情,情见象外,诗人将丰富的情感贯穿其间,因而显得景情相融无迹,气韵雄浑生动,自然天成,而无堆垛滞涩之感。空余二句,以典写意。乘桴,典出《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奏乐,典出《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意谓我既渡海北归,就不必再生孔子乘桴浮海的感叹了,大海涛声犹如黄帝奏乐,令我粗知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末二句是全诗抒情重心。九死,语出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应该是“九2113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261”九死南荒吾不恨,4102兹游奇绝冠平生。1653[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出自]北宋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佑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宋朝#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