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2020-10-18新闻8

就军政效益看,太宗灭北汉,似一大战功;就战略程序看,实为一大败笔。此举违背了周世宗以来“先南后北”的总体规划。自从周世宗谋臣王朴提出这个“平边策”以来,“最后取河东”成为后周共识。王夫之《读通鉴论》认真分析后,认为这是五代以来,中原帝国一统天下最值得实施的路线图,他尤其赞同周世宗柴荣,第一取江淮,第二,不待巴蜀、江南平定,即刻取幽燕,最为妥当。河东北汉蕞尔小国,不足为帝国之患,暂时留着,如赵普所论,可以由这个小国独挡西北两面的草原之敌。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而取幽燕,必当兵锋盛时大举而入,柴荣就是这么干的。幽燕下,天下几乎可以传檄而定。可惜的是柴荣遽然病逝,没有将这个路线图贯彻始终。而赵家兄弟太祖太宗,都没有深刻领会王朴和柴荣的这个深谋远虑,居然在幽燕未下之时,先下河东。

明人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论及太宗赵炅此事,就持这个意见。王夫之的评论更进一层。他认为“高梁河之战”,失败原因在于用人不当。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但更大的悲剧在于,太宗也没有更优秀的人才可以选择,只好选用“醇谨自持之曹彬”“朒缩不前之潘美”,而已。但即使这样的将军,太宗也并不完全信任,所谓“其于人也不欲任”。比这个还要悲催的是,曹彬、潘美也知道太祖太宗以来,至为警惕的就是“权反在下”的藩镇,也害怕忽然被麾下“阴谋拥戴”,于是“曹彬之谦谨而不居功,以避权也;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将避权而与士卒不亲;将避功而败可无咎,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而无有不败者矣”。曹彬之所以能谦恭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是为了躲避权力过大,遭遇太宗疑忌;潘美之所以在杨业被围,而不设法营救,是为了躲避战功过高,遭遇太宗猜度。这样,将军躲避权力而与士卒没有亲和力,躲避战功即使战败也可以不受责备,胜利了反而处境危险。出卖将士的生命而自我保全,这种思维下,没有不打败仗的了。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王夫之意见,其深刻性在于,他指出了大宋君臣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唐末五代以来,各藩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是一个规律性存在;而这种局面是导致中原帝国衰微乃至于亡国的第一因。

君主以最高智慧在防备“阴谋拥戴”,将帅以最高智慧在躲避“阴谋拥戴”。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假如曹彬在太祖太宗两朝破西蜀、收江南、平北汉之后,挟大宋第一名将余威,再取燕蓟,那种武功,天下已经无人能及。如是,假如遇到试图做一番泼天事业的将士,真的动起来,国家最高权力,就会遇到又一次“再分配”。即使曹彬如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一样,并不曾想过“篡逆”,但黄袍骤然加身之际,那就是又一个继“澶州兵变”“陈桥兵变”之后的“幽州兵变”。这是太宗赵炅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名将曹彬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君臣有了默契:将不争功,虽败不罚;将若争功,虽胜而凶。二百年来,士卒骄悍,将帅无奈;将帅骄悍,君主无奈。“权反在下”的“阴谋拥戴”,话剧一般一出又一出在中原大地上演,这种藩镇割据而后上位的梦魇,俘虏了大宋太宗以后的君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收兵权”成为大宋三百年不变的基本国策。太祖时代,“收兵权”是为了“制藩镇”;太宗之后,“收兵权”渐演成一味“收兵权”。“弱宋”之因,在此。

宋太宗北伐高粱河失败原因

当然,必须公正说,尽管如此,大宋三百年再无藩镇割据之害!与五十几年可以五次改朝换代,给民生带来的苦难比,大宋的“收兵权”(以及将帅们主动自我抑制权力膨胀),不是“最优”军政选择,但却是“次优”军政选择。

陈邦瞻意见也自有道理,但他认为太宗赵炅“一败而没世不振”,却不是真判断。“高梁河之战”后,紧跟在后,就有一个“满城之战”,大宋反败为胜,战果辉煌。

节选自《大宋帝国三百年》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