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2020-10-18新闻13

乐毅是燕国大将,燕昭王才是燕国三军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重大军事战略的最后决策者。尽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像乐毅这样,对齐国仅剩的两城连续几年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必然要征得燕昭王的同意。燕昭王对乐毅在齐国的围而不攻始终不加干预,表明燕昭王同意乐毅的怀柔策略。总之,昭王对乐毅是绝对信任,放手让他处理军国大事,达到了“用人不疑”的极致。

乐毅究竟想不想当齐王?他对昭王请他做齐王坚辞不受,是真心还是假意?这就是历史之谜了。后来三国时期,刘备向诸葛亮托孤时,曾经对诸葛亮诚恳地说:如果刘禅不争气,你就自己当皇帝。诸葛亮吓了个半死。他不可能答应。因为他清楚真的答应了,就犯了政治幼稚病,很可能立刻就送了命。 乐毅是诸葛亮的偶像,诸葛亮不会犯政治幼稚病,乐毅当然更不会犯政治幼稚病。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还有一个历史之谜,那就是乐毅伐齐半年之间连下七十余城,为什么只有莒城和即墨,却打了五年都打不下来?是否真的像流言所说,乐毅不想真打?

一般的解释是,乐毅攻占齐国后,对占领区采取怀柔政策,废除齐闵王暴政,减免赋税,争取民心,获得成效,减弱了齐国人对侵略者的仇视。因此,在遭遇莒城和即墨顽强抵抗时,乐毅如法炮制,对两城采取围而不攻、宽柔安抚的策略。兵退九里之外扎营,对出城百姓不加阻拦,对贫苦者予以赈济。希望这样瓦解两城军民的意志,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是,乐毅的怀柔政策,由于燕国政局的变化,嘎然终止。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就在乐毅对即墨和莒城围而不攻,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占领区人心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基。田单又离间惠王和乐毅的关系,这回成功了。前面讲过,惠王做太子时,本来就因为相信离间的流言而挨了父亲一顿鞭子。

《战国策》和《史记》都说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和乐毅有摩擦。指的什么?都没有具体交代。如果指的是因为诽谤乐毅挨鞭子这件事,那么这位太子登了基,当然要算计乐毅。这时田单又使离间计,对惠王来说自然是最好的借口,于是就让当初和自己一起算计乐毅的骑劫代替了乐毅。

那么应当怎样评价乐毅对即墨和莒城围而不攻的怀柔策略?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有两位大人物对乐毅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一位是三国时著名玄学家夏侯玄,他对乐毅赞不绝口,称他大仁大义,“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於遐迩矣”,“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也”。(《史记·乐毅列传·集解》)

乐毅围城但不加害于百姓,仁义之心远近皆知。他虽然延缓了攻占两城的进度,但却使仁义大道迅速行遍天下。

另一位大人物,苏东坡的看法却和夏侯玄大相径庭。他在《乐毅论》中认为乐毅是一个失败者。即便没有燕惠王中反间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即便昭王在世,反间计不好使,乐毅也肯定要失败。为什么?苏东坡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乐毅当断不断,既不能彻底地行王道,也就是仁义那一套,也不能彻底地行霸道,也就是武力解决那一套。

乐毅以超过齐军百倍的大军,围攻齐国仅剩的两座孤城,怎么可能几年打不下来?并不是乐毅没有破城之策,他是想施行仁义来降服齐民,所以才没有下令燕军一鼓作气攻克两城。然而,齐人一直怨恨齐湣王的残暴,如果乐毅能够彻底解围休兵,在齐国推行王道,齐国民众包括两座孤城的军民就会全都认同乐毅,怎么会舍命和田单一起反抗燕军呢?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问题就在于乐毅的怀柔并不是真的王道,而是一种夺城的策略,因此他才围而不攻,这也就给了田单实施反间计的良机。

苏东坡的意思是王道的时代已经过去,有平天下之道,无取天下之心者才能行王道,战国哪有这样的政治家?

既然如此,那么乐毅的做法就是不智。

战国那个时代,列强争雄强弱对比不断变化,大家都是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政治家更要抓住良机。乐毅以百万之师围攻孤城两座,完全可以下令急攻,灭之而后朝食,这有什么不可以呢?因此,有平天下的崇高志向,欲行王道固然最好,没有平天下之志和行王道的条件,则应当断即断,不要到了最后王业不成,连霸主之位也失去了。

苏东坡进一步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指出:对于燕国吞并齐国,秦国、楚国、和三晋并不欢迎。因为那将使燕国空前强大,给他们制造了一个强敌。燕国倾全国之兵,对齐国两座孤城围而不攻达数年之久,必有乘虚而入者。如果诸侯乘虚攻打燕国于内,齐人反攻燕国于外,即使姜太公、司马穰苴这样的军事天才在世,也难以力挽狂澜了。

乐毅以百倍的燕军,围攻齐国两座孤城,为什么5年都打不下来?

苏东坡更列举范蠡和张良的例子说: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被越国军队围困于姑苏,向越王勾践请求投降保命,勾践想答应他,但是范蠡却坚决反对,劝勾践穷追猛打,最后终于迫使夫差自杀。楚汉相争,鸿沟盟誓之后,项羽引兵东归故里,刘邦也想罢兵,但是张良力谏刘邦:“老天要亡项羽,请大王千万不要坐失良机。”

于是有项羽的乌江自刎。

范蠡和张良二人,都可说是刚毅果敢,清楚不能以妇人之仁,坐失成就千秋大业的良机。

苏东坡对乐毅的分析,既肯定了政治理想,又强调了时代意识。他认为乐毅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妇人之仁,结果王道谈不上,霸业也半途而废,自己落得个亡命异邦。

对乐毅,夏侯玄着眼于道德评价,苏东坡着眼于历史评价,哪个更有道理?值得思考。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乐毅是燕国大将,燕昭王才是燕国三军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重大军事战略的最后决策者。尽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像乐毅这样,对齐国仅剩的两城连续几年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必然要征得燕昭王的同意。燕昭王对乐毅在齐国的围而不攻始终不加干预,表明燕昭王同意乐毅的怀柔策略。总之,昭王对乐毅是绝对信任,放手让他处理军国大事,达到了“用人不疑”的极致。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