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秦国似乎走向了强大的道路,商鞅在秦国整整18年,而在这18年的时间当中,一共发动了了8次对外战争,全部取得了胜利,这样的战绩似乎说明了秦国通过变法已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状态了,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这是商鞅变法的本质吗?其实不是,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国富,但是民不富,百姓的生活水平依旧很低,甚至更低,这也是商鞅被杀的原因之一。
根据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的出土的一些秦国墓葬就可以发现明显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厚葬的风气是非常严重的,比如曾侯乙墓等等,而秦国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目前我们发现的秦国墓葬多达2000多座,有王侯,也有平民。
而在这些墓葬当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在战国初期,秦国未变法之前,秦人的陪葬品当中,有着非常多珍贵青铜礼器,而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到了战国末期,秦人的陪葬品当中大多都只有并不太珍贵的生活常用品,如陶器等等。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直接表明了秦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还有些下降,当然这并不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因为商鞅变法的本质其实就只是富国强兵,而这一点秦国做到了,但是始终都没有实现富民的想法。
这其实和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法家思想向来是以维护君权统治为目的的,所以剥削百姓,其实也是他们的变法思想之一,而在商鞅的《商君书》当中,针对普通百姓,商鞅制定了''贫民之术''和''愚民之术''。
首先是''贫民之术'',商鞅认为只有人民是贫穷的,国家才会富裕,与儒家当中''不与民争利''的思想截然相反,法家教导君王的是一定要''与民争利'',只有百姓贫困了,而国家富裕了,百姓就一事无成,而国家对于百姓又能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普通的百姓也只能成为国家生产和战争的工具。
而对于百姓来说,想要富裕的晋升渠道也只有去从军了,这样也就达到了强军的目的。
其次就是''愚民之术'',和道家的和谐相处不一样,商鞅的法家思想始终认为,国家和人民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个体,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和谐的关系,人民富强则国家贫弱,人民贫弱则国家富强,对此商鞅为了能够更好对百姓进行统治,先是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后来更是极其严厉的控制舆论。
而''国富而民不富''的本质,也是造成商鞅被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商鞅回到封地之后,本想起兵自保,但是却最终难以成功,而在《史记》当中对于商鞅最后的记载,便是''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这也说明了秦国百姓对于商鞅的变法,其实感受并没有那么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