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国甘罗十二为相,这是众人皆知的神童事迹。然而有一位神童更厉害,七岁就为师,这就令众人好奇不已,可能还认为古人夸大其词。
可确实有史记载这两位的事迹。这也令人好奇,古代的神童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甘罗出身
不知在大家眼里甘罗是如何为相的?我想到这个事,就在脑子里编好了小剧场。
我的想象是,平凡的甘罗与秦始皇不经意间相识于微末,两人互引为知己。之后,秦始皇知道好友的才华,令其出任秦国丞相,而甘罗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为秦始皇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天不假年,甘罗却在十二岁身患重病,猝然而逝。而秦皇嬴政在甘罗去世后,一直怀念着他,将他的故事流传下来。
以上关于甘罗与秦始皇的故事,是笔者编的。在笔者不知这段历史的情况下,笔者凭想象描绘出甘罗的形象,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说甘罗平凡,这一点就不对了。首先,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知识的掌握者大多是王族和世家大族。只有这样的家庭,才不会为衣食担忧,才能够在不关注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关注精神需求比如学习。因此,甘罗才华出众就不会出身平凡。根据记载,他的爷爷曾是秦国左丞相甘茂。
甘茂虽然一开始是为秦国工作,可是在新的秦王上位后,他这个得势的大臣却遭打压,后来还因其他重臣总对秦昭王说他坏话,与秦昭王渐行渐远,最后不得不逃出秦国,远死他乡。
甘茂虽离开了秦国,可甘茂的妻子儿女还留在秦国。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却可以想象出来,那时候的甘氏家族在顶梁柱离开之后,是多么落魄,或许还遭受了甘茂政敌的打压。
甘罗为相
先辈虽有荣光,可当时的甘氏家族在秦国已风光不再,或许是为了重现家族的荣光,在甘茂去世时,十二岁的甘罗不得不出来争锋。因此甘罗投奔了吕不韦。没错,甘罗一开始是在吕不韦的门下担任少庶子,即家臣。
他年纪轻轻,却已是智计过人。在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联合赵国为其扩大河间的封地时,张唐害怕路经赵国,被赵国套麻袋,因此而推辞。这就令吕不韦十分不高兴了,可吕不韦也不能勉强张唐出使燕国。就是这时,甘罗挺身而出,劝说张唐接过这个差事。
甘罗是怎么劝说的呢?他用了类比法。甘罗首先问张唐与武安君白起的功劳谁大?这还用说吗,我们都知道,当然是为秦国夺下多座城池,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了。张唐也是这样表示的。接着,甘罗又问应侯范雎与吕不韦谁权势大?张唐表示吕相的权势大。由是,甘罗引出了他想要说的话。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此言出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意思是当年范雎打算攻打赵国,可白起却拦着他,不让他打。因此,范雎在离咸阳七里远的地方弄死了白起。而如今,吕不韦请您出使燕国,您却不去,那么我也不知道将来您将死于何处了!
这话一出,张唐认为有道理,于是就愿意去燕国担任相国了。然而,张唐虽然愿意接这个差事,可是如今还有一个难处,那便是张唐的担忧之处了,即赵国对张唐的敌视。
为了让张唐无后顾之忧,甘罗又自请出使赵国,为他扫除阻碍。我们都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要想令赵国公卿不敌视张唐,那不现实,但是可以以利诱之,这就是甘罗的基本策略。
他先问赵悼襄王,有没有耳闻燕太子丹在秦国为质,以及张唐要到燕国担任相国的事儿?赵悼襄王,表示有听说过。然后甘罗引出他欲说之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出自《史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太子丹在秦国为质,与张唐要在燕国担任相国两事证明了秦国与燕国互不相欺。这其中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想要攻打赵国且能扩大秦国在河间的土地。大王不如送我五座城扩大河间的领土,我请秦国归还燕太子丹,并与强大的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赵悼襄王,听闻此言,欣然同意,给了秦国五座城池。而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六座城池(一说是三十座城池),让给秦国十一座城池。
经过此事,甘罗是彻底扬名天下,被秦王嬴政得知其谋智,令甘罗担任秦国上卿(相当于丞相)。
可惜,甘罗后来的事迹却没有流传下来,这大概与他英年早逝有关系。我们知道他十二为相,但也是在他十二岁时,甘罗离世,不可谓不惋惜!
七岁的老师
甘罗十二岁就这么厉害了,那么孔子的老师,七岁的项橐(tuo,二声)岂不是更厉害。
甘罗为了令吕不韦信服他能使出计策,令张唐去燕国,曾言“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 (出自《战国策》)
这就是项橐最早的记载了。意思是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臣已经十二岁了!您为何不令我试一试,为何要二话不说呵斥我呢?
不谈后半段,且只说前半段。按甘罗的话语来看,孔圣人有一七岁师长之事,大概当时之人皆有所耳闻,只可惜年代久远,项橐的事迹未曾流传下来太多。
不过有一说关于孔子与项橐相识的故事是这样描写的。有一天孔子路过兖州,看到一个孩童在地上画城,孔子看着孩子画得很认真,城也漂亮,就不忍心踩塌,要绕过去走。然而,那孩子看到了很气愤,问孔子为什么放着城门不走,非要绕城而过。孔子解释说,项橐画的城门太好,怕踩坏了,所以绕城而过。项橐却不以为然,道城若不让过,他画了有何用呢,他画城本就是为了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这小孩这么聪明伶俐,有心试他一试。结果在与小孩的对话过程中,发现小孩聪慧过人,于是与项橐成了忘年之交。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令他对项橐的才华非常佩服,因此拜了项橐为师。
可惜,年度过于久远的历史,记载便没有那么明确了。项橐的事迹流传下来的也很少,我们只知孔子有这么一位老师。然而,项橐有哪些事迹?后来有没有做官,又是什么时候离世的?这些历史谜题大概也永远找不到答案了。就如,我们无法知晓甘罗的详细事迹一样。
在看完古代两大神童的事迹,不知大家对于神童是怎样炼成的有没有心得。小编认为要成为古代那样的神童,其一需要灵气或者要有家学渊源。甘罗因为有了家人爷爷的熏陶,才能在小小年纪便通晓世故,项橐则因心中清澈通透而被孔子欣赏。
其二,要有厚度。甘罗为什么能才华横溢,想必他私下底一定也在勤学苦读,而项橐则从世间万物中悟出道理,两人不可谓不厉害。羡慕得小编也想把自己回炉重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