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理市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书写高质量脱贫的“时代答卷”。
优化结构 因地制宜促增收
饭碗端得稳,脱贫底气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理市聚焦“产业”和“就业”两大关键,因地制宜促农增收,有效推动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太邑乡桃树村是全市11个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桃树村结合全乡劳动力特点,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走上致富路。
今年47岁的太邑乡桃树村村民罗进立,因为妻子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小孩都在校读书,一家四口仅靠他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家庭十分贫困。
在纳入建档立卡户后,罗进立通过参加太邑乡举办的工匠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和技能都得到提升,实现了从“体能型”向“技能型”工作的转变。2015年以后,罗进立带动周围的一些建档立卡户组建了一支土建工程施工队,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过硬的技术和掌握的施工经验,很快便打开了局面。
据了解,太邑乡通过成立全省首家成立乡镇级劳务服务中心,突出典型示范带动引领,实施激励“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发力等就业扶贫模式,有力推动了全乡就业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太邑乡全乡有近3800人外出务工,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00余人。
在太邑乡就业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同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双廊镇,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蚕桑养殖、沃柑种植、石榴种植、玫瑰种植、肉牛养殖等各项产业百花齐放,形成了“产业旺起来,群众富起来”的喜人态势。
石块村地处双廊镇东北角,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石块村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发展蚕桑产业,量体裁衣引进大理广通茧丝绸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进村收购蚕茧,蚕桑种植已成为石块村农民脱贫摘帽、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赵学元是双廊镇石块村建档立卡户,家里有三个孩子,多年来,他和妻子以耕种家里的十多亩山地为生,每天起早贪黑,但家里的经济情况仍旧拮据。2016年,在扶贫政策资金的帮扶下,赵学元家新建了120㎡的蚕房,开始种桑养蚕。
在产业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大理市花卉、水果、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87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11个贫困村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同时,大理市大力推行“自主创业带路、外出务工学技、乡村公岗兜底”为主的灵活就业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开发1462个乡村公共岗位,开发602个村庄协管员,挂牌认定16个扶贫车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095元上升到2019年的17628元,年均增长9.7%,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精准施策 聚焦短板固成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理市坚持对症下药,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下足“绣花”功夫,不断筑牢脱贫底线,巩固脱贫成效。
“你每个月享受的低保金领到了吗?家中最近有什么困难?”在太和街道太和村建档立卡户乔素新家,大理市民政局低保中心工作人员正向乔素新了解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享受情况。
乔素新身患甲亢,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患肺癌于2018年去世,两个儿子患有血友病,而且小儿子肢体三级残疾,家中除了流转的1.88亩土地收入以外,几乎没有经济来源。2018年11月,乔素新户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12月被纳入低保户,一家三口享受每人每月251元低保金,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
近年来,大理市按照“一户一策”“兜准、兜住、兜牢”等要求,精准开展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对潜在的因病、因学、因灾、收入结构和就业不稳定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工作中,大理市重点抓好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目标全面完成;精准落实农危改政策,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全市6302户4类重点对象及138户边缘户均已到达农村危房改造“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措施全面覆盖、有机衔接,全市2个市级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111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严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着力补齐农村饮水工作短板;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精准认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真落实“脱贫不脱保”“救助渐退”等措施,确保“兜准、兜住、兜牢”。
蹄疾步稳 创新模式再出发
“脱贫攻坚政策好,党的恩情比海深啊!强国富民不离党,兴邦立德得民心,脱贫攻坚政策好,党恩永记心。党旗光辉永飘扬,亿万人民紧紧跟,永远跟着共产党,同把小康奔......”
这是喜洲镇作邑村白族“大本曲”艺人赵丕鼎根据脱贫攻坚政策改编的唱词,每逢村里或镇里有演出活动,赵丕鼎都会唱上几段和脱贫政策相关的内容。为进一步扩大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喜洲镇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大本曲”这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及感恩意识。
在隔海相望的双廊镇,通过借力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盘活山上资源拓展山下旅游空间,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植,扶持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游客”“老板”“艺术家”三上山,“劳动力”“农产品”“艺术品”三下山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山上扶贫拓展山下旅游经济,以旅养农、以农促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逐步实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走进太邑乡者摩村红土坡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路两旁旧椽子搭建的护栏古香古色,废旧轮胎里栽种的绿植长得葱葱郁郁,就连码放整齐的柴垛也为村子增添了一抹极具特色的田园风情。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红土坡新村村组干部和农户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闲置的建筑材料,变“废”为“靓”,既消化了建筑垃圾、保留了乡愁旧物,又打造了小微景观、亮化了村容村貌。
在脱贫攻坚不断深入开展的进程中,大理市依托独有的苍洱田园风光、白族特色文化,结合“自强 诚信 感恩”教育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创性探索文化扶贫新模式,主动贴近群众的思想、生活,确保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感恩之心和内生动力,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自2014到2020的7年间,是大理市脱贫攻坚工作呕心沥血、破茧成蝶的7年。7年间,凝集了大理市无数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7年间,见证了大理市4385户建档立卡户的丰收与感慰。
在下一步工作中,大理市还将加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监测,开展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行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建立纾贫解困长效机制,继续在产业和就业方面着重发力,加快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