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公子,春申君黄歇的身份扑朔迷离,直到今天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黄歇是春秋黄国贵族后裔,另一种观点认为,黄歇是楚怀王的庶子,楚顷襄王的弟弟。
黄国早在公元前648年,春秋时期就被楚国灭亡。黄国灭亡后,黄国公室后裔流散各地,鲜有记载。黄歇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4年,距离黄国灭国三百多年,中间的谱系是断裂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黄歇是黄国公室后裔。
即便黄歇是黄国公室后裔,按照西周礼制,黄歇的身份也是士族,士族虽然没有实际政治待遇,但身份依然属于贵族。
黄歇早年出任楚国左徒。史料对左徒的职掌存在争议,但一致公认,这是个高级别的官职,当年屈原就曾任左徒。
黄歇于公元前272年,陪王太子熊完(即楚考烈王)到秦国为人质,度过了整整十年的客居生涯。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黄歇让熊完化妆成车夫,逃归楚国,顺利即位。在范睢的劝谏下,秦昭襄王放弃了诛杀黄歇的决定,并让他回楚国。
归国后的黄歇,于第二年(前262年)被考烈王任命为令尹(即宰相),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执政生涯。
黄歇执政期间,很得楚王信任,“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在黄歇主政期间,楚国于公元前257年联合韩、魏救赵,打败秦国,又于公元前256年,兴兵灭鲁,由此黄歇的威名震天下。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薨世,黄歇入宫途中,被李园刺杀于棘门。
按《史记》记载,黄歇被杀,是由于黄歇移花接木,将已经怀孕的李氏(李园妹妹)献给楚考烈王,被李园灭口。其实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楚考烈王至少有四个儿子,不育说法不成立。
另外长子(楚幽王,李氏所生)出生在秦国,当时楚考烈王还在秦国为人质。那时候谁都不能确认考烈王是否能即位,李园怎么会把赌注押在如此不靠谱的事情上?
所以,史书对黄歇存在明显污化的倾向,司马迁在史料选取上不够谨慎。不知道是司马迁受流言影响,还是刻意污化黄歇,对其早年事迹,及出身未作任何交代,导致后世出现争议。有几个明显的证据,可以表明,黄歇就是楚国王室后裔,而不是黄国后人。
其一、韩非子明确说黄歇楚顷襄王之子司马迁虽然没有明确交代黄歇身份,但是有四公子“皆王者亲属”的表述。这个“王”,不可能是指已经灭亡三百年的黄国,黄国那时候也不称王。
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韩非子,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有一部著作叫《奸劫弑臣》,那里面韩非明确说黄歇是楚怀王的庶子。
韩非子说的话可靠吗?非常可靠,因为黄歇去世的时候,韩非子四十二岁,二人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光如此,韩非子的老师荀子,还是黄歇的好友,俩人有诸多交集。
《战国策》记载,公元前255年,黄歇曾经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后来受阻于门客劝谏,终止了。荀子还曾经写信给黄歇,告诫他位高权重,要谨慎行事。
老师的好友,又与自己生活在同一时期,韩非子不可能连黄歇的出身都搞不清。
其二、只有王室身份黄歇才有可能执政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周王室和各大诸侯国,都是宗法制社会。这种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靠血缘关系,建立的等级社会关系,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宗室势力与君权共享政权。
楚国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由景、昭、屈三氏执政的格局。这三大家族都是楚王室芈姓后裔,拥有强大的私族武装,王权反而日趋衰弱。
楚国的这个局面,在各大诸侯国中同样存在。比如齐国的国、高二氏,鲁国的三桓等等。也就是说,那时候各国的国政,基本上是由王室几大家族开圆桌会议决定,令尹、将军一类的高官,都是由这几大家族轮流坐庄。
这种结构下,别说不是王族后裔,哪怕血缘关系稍远一点的王族后裔,都很难进入高层。所以,黄歇肯定是王室近支血脉,断无可能是几百年前的黄国后裔。
政治绝不是哪个个人可以一手遮天,背后必然离不开强大的势力集团。黄国灭国三百年,势力在哪里?
其三、黄歇的姓氏及封地关系被人误解
人们对黄歇身份的误解,主要来自于他姓黄,准确说,他氏黄。我们今天把姓氏当成复合词,认为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实不是。古代,姓是根,氏是分支。
黄歇准确的称呼应该叫,芈姓,黄氏,名歇。
有人可能要问,黄歇为什么氏黄?就是这个“黄”,才导致人们误以为他是黄国后裔。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的同时,将淮河以北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封给了黄歇。我们再看一下古黄国的地理位置,恰好就在淮河流域!
也就是说,黄歇的封地就在古黄国。按照古人的习俗,氏的起源通常有以下几种:祖父的字号、自己的官职、祖传的职业、封地或出生地等。很显然,黄歇之所以被称为“黄歇”,是由于被封在古黄国,以封地为氏,而不是他本来就姓黄。
综合以上几点,黄歇的身份就是楚国王室,芈姓后裔,他的身份是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