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对1990-2017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可归因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1990-2017年,全球冠心病相关死亡人数增加的38.2%发生在中国;不健康饮食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因素。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欧洲心脏杂志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冠心病可分为两大类:慢性冠脉疾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心病患病、发病及死亡情况
研究分析发现,冠心病仍然是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尽管2017年冠心病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相比于1990年分别下降了11.8%、27.4%和30%,但患病人数、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却在增加。
2017年,全球约有1.265亿人患有冠心病,相比于1990年增加了74.9%;新发冠心病1060万例,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51.8%;相关死亡人数为890万,相比于1990年增加了52.3%;2017年全球冠心病相关死亡人数占到了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6%,而1990年这一比例为12.6%。
在中国,2017年约有2278万人患冠心病;新发病例约158万;死亡约175万。1990-2017年,全球冠心病相关死亡人数增加的约38.2%发生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此期间死亡人数增加的最多。
此外,研究还发现受冠心病影响的男性多于女性。在1990-2017年间,冠心病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冠心病死亡风险因素及预防
研究对冠心病死亡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11个导致2017年全球冠心病死亡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不健康饮食、高收缩压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排名前三位的因素,其次分别为高空腹血糖、吸烟、高体重指数、空气污染、低体力活动、肾功能受损、铅暴露和饮酒。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在男性冠心病死亡中是排名第四的风险因素,在女性中排名第七;高体重指数是女性冠心病死亡的第五位和男性的第六位风险因素。
研究人员还估计了通过消除不同风险因素,可以减少的冠心病死亡人数比例。假设其他所有风险因素保持不变,如果:
采用更健康的饮食,全球69.2%的冠心病死亡是可以预防的;
将收缩压控制在110mmHg-115mmHg,可避免54.4%的冠心病死亡;
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0.7-1.3mmol/L,可减少41.9%的冠心病死亡;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8-5.4mmol/L,可防止约25.5%的冠心病死亡;
戒烟和避免二手烟,可减少20.6%的冠心病死亡。
对于女性,如果体重指数保持在20-25kg/m2,可预防18.3%的冠心病死亡。
研究人员指出,迫切需要实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可改变的风险因素,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冠心病的发病及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如减少加工食品、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饱和脂肪、盐和糖的摄入,同时增加鱼、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的摄入,每年可避免600多万人死亡。理想情况下,人们应该每天摄入200-300mg的omega-3脂肪酸,200-300g水果,290-430g蔬菜,16-25g坚果以及100-150g全谷物。
研究人员建议,个人应该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健康体重,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以尽可能降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