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简述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所用的模型,基本假设和优缺点

2020-10-18知识5

为什么用单位时间物质的量浓度改变来表示反应化学反应的速率? 比如,有一太平洋5mol/L的硫酸,还有一杯1mol/L的硫酸,放入两块形状相同的10g的铁。反应十分钟后,假如…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简述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所用的模型,基本假设和优缺点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提出的背景。另外这是个经验式,请问有没有哪位前辈曾经理论推导过。谢 正反应是化2113学反应的正方向进行的1.化学5261反应速4102率化学反应速率的符号为vv=νB-1dcB/dt式中,vB为反应物中1653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物用负值,生成物用正值),dcB/dt表示由化学反应随时间(t)引起物质B的浓度(cB)变化速率。例如,某给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各物质浓度的变化如下:可知:N2的dcB/dt≈-0.2 mol·dm-3/2 s,H2的dcB/dt≈-0.6 mol·dm-3/2 s,NH3的dcB/dt≈+0.4 mol·dm-3/2 s。所以上例反应的反应速率v近似为:v=νB-1dcB/dt≈(-1)-1(-0.2 mol·dm-3/2 s)(-3)-1(-0.6 mol·dm-3/2 s)(+2)-1(+0.4 mol·dm-3/2 s)0.1 mol·dm-3·s-1由于反应物的浓度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而不断减小,反应速率也将随着不断减小。上面例题中所求得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在这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时间间隔越短,则在这段时间发生的浓度变化越能反映真实的反应速率。真实的反应速率应指在某一瞬间的反应速率。(摘自《普通化学》,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实际上是平均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应指明是用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例如,在上例中,用N2、H2和NH3的。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简述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所用的模型,基本假设和优缺点

急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两个证明题 一,使用决控步跟平衡态假设就可以了。总速率等于第二步的,然后用平衡态假设求出HCLO就行了,然后代进去。V=k2[I-][HClO]K=[HClO][OH-]/[ClO-][H20]然后代进去,就可以。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简述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所用的模型,基本假设和优缺点

如何由分子碰撞速率求反应速率 [1]化学动力学中的双分子基元反应速率理论.其基本假设:(1)分子为硬球型;(2)反应分子A和B必须碰撞才能发生反应;(3)只有那些能量超过普通分子的平均能量且空间方位适宜的活化分子[2]的碰撞,即“有效碰撞”才能起反应.据此结合气体分子运动论,导出气相双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k)有如下定量公式:k=N0(rA+rB)2[8πRT(1/MA+1/MB)]1/2e-E/RT=BT1/2e-E/RT 其中N0为阿佛伽德罗(Avogadro)常量,rA、rB为分子半径,MA、MB为分子质量,E为临界能(或称阈能),R为理想气体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B是与温度无关的常数.具有足够能量的反应粒子互相碰撞并且分解化学键才会产生化学反应,这就是碰撞理论,如果没有这种能量,粒子们只不过是互不伤害地跳来蹦去而已.1918年,路易斯(Lewis)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了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反应进行的先决条件.反应物分子碰准的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求解一个疑问 你没有真正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也就是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才能适用“向减弱这种(唯一的)改变的方向移动”.另外,这个原理是实验测定结果,如果同时改变两种条件,应该分别应用原理,至于最后向哪里移动,就要看两种改变中那种更强.

什么是速率常数 化学反应2113中有反应速率这个概念。令k为速率5261常数,则k可理解为4102当反应物浓1653度都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k 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时的特征常数;相同条件下,k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k的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引入反应级数的概念,反应级数,表示了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分为零级反应、一级、二级、三级反应。零级反应表示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一级反应,相当于 Y=aX+b 型直线方程;c—t,得一直线,直线斜率的负值是速率常数k零级反应k的量纲为 mol·dm-3·s-1一级反应k的量纲为 s-1二级反应k的量纲为 mol-1·dm 3·s-1三级反应k的量纲为 mol-2·dm 6·s-1由于公式编辑,这里编得很难看,直接给个反应速率和反应常数的PPT,有你所要的公式download.hjcz.org/chemi/pub/44.ppt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