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1)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词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驿馆”“征衣”“北望迷”“长安书稀”等词语抒发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如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借景抒情,借“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多方面表达“苍凉、萧瑟”之情.今昔对比,内心充斥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答案:(1)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三点即可.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5分)(2)①今昔对比,透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②借景抒情,营造氛围:芦叶、风雪、残 烛、盘山、秋色等景物苍凉、萧瑟,物物含情,充满凄凉.(6分)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柘枝引的介绍 柘枝引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有“健舞曲”其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旋转有声,其来也,藏二莲花中,花拆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宋史·乐志》曰:“小儿舞队,有《拓枝》。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拓枝》,旧曲,遍数极多,今已不传。此调为单调四句24字,一、二、四句,均平声韵。
柘的意思,柘怎么读 读音:[zhè]〈名〉柘树。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唐教坊舞曲《柘枝舞》的省称柘因零落难重舞,莲为单开不并头。《警世通言》又如:柘袖(柘枝舞者的衣袖);柘舞(柘枝。即柘枝舞);柘枝花帽(舞柘枝时所带的帽子)通“蔗”。甘蔗有柘浆些。《楚辞·招魂》。王夫之云:“柘,与蔗通。泰尊柘浆析朝酲。《汉书·礼乐志》诸柘巴苴。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诸柘,甘蔗也。
柘枝舞是从哪里传入的?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2113的著名“健舞”5261。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4102有“古也郅支1653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