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浦南“彩虹村”,看村民们怎么“盘”出财富来
金秋时节的乡村,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水稻田里掀起金黄色的稻浪,白墙黛瓦的民居旁,有花红岸绿的清清河流。乡村景色美丽如画,美起来的乡村如何富起来?却是不少村落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
位于松江区和金山区交界处的泖港镇朱定村,面积狭小、资源缺乏,是浦南较为典型的经济“薄弱村”。薄弱村如何谋求新发展?依托村内引进的优质企业,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当前朱定村正着力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
与下乡“富邻居”沾亲
位于泖港镇中部的朱定村村域面积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亩,共有村民478户,是泖港镇面积最小的村落之一。村中间一段不长的朱定公路贯穿了整个村的南北,也联起了朱定村三个重要的产业发展点位。靠南是松江小有名气的橙蓝生态农庄,中间是主营优质绿色蔬菜生产的上海众建农业合作社,北面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松江五厍基地。
休闲农业、现代种植和种源开发,可谓跨足现代农业的三大领域。现代农业与这里的乡野田园如何“沾亲带故”,朱定村这个浦南小村落如何与这些“下乡”的“富邻居”联姻?朱定村村支书王彩红介绍,以往两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有租金进账,每年750元左右每亩的土地租金,是村里和这些基地的首要经济联结。另一方面是就业方面的带动。乡村旅游、现代种植产业为沉寂的乡村注入活力的同时,村里少数富余劳动力也可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如何实现深入合作、联合发展,这是朱定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近期,橙蓝生态农庄的一个林下菌菇项目,为两者深入合作迎来曙光。橙蓝负责人应诚介绍,接下来农庄计划以林下菌菇的种植,丰富农庄的旅游体验。应诚说,项目落地之后,初步计划将通过村民分包种植等形式,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和村级联动发展。
在北面,身世“显赫”的市农科院五厍基地也为村里发展提供助力。在园内的中草药种植点,这里有薄荷、迷迭香、百里香等中药植物。“平时有好的种源,基地都会无偿向村民供给。”王彩红介绍,利用农科院的种源优势,村里将谋划 “香囊”等衍生文创产品的开发。
挖掘传统文化“宝藏”
除了与“富邻居”结亲,朱定村也预备从文化遗产中“挖宝”,从文化带动乡村产业创新。
在村东面的一处传统民居中,村里的老裁缝沈金秀正在专心制作一种传统服饰上的配件——盘扣。在现代金属扣、塑料扣出现之前,造型优美的布制盘扣是传统旗袍服饰上的重要“配角”。老物件也能翻出“新花样”,眼前这位戴着老花镜、却仍能妙手生花的老裁缝手中,盘扣不再仅仅是服饰上配件,而是推陈出新,成为香囊、土布包等乡土文创产品上“锦上添花”的扣饰,同时,还制成了书签、胸针等衍生品。
盘扣文化是基于以往村里历史文化的挖掘。王彩红介绍,制衣是朱定村一段较为独特的历史。上个世纪60年代,会制衣手艺村民走家串户接活计,后集中在定江生产大队,被称为大队里的“缝纫组”。1963年,工业企业兴起,村办服装厂应势成立,取名“联星服装厂”,选址在六里庵路南端,主要生产帆布手套、衣服等,销往上海市。后几经发展,鼎盛时期职工达320人,产值达到5800万元。
回得去的故乡才有看的见的未来,传统的物什,是乡村的乡愁载体,也将成为朱定村将来要挖潜的文化资源。王彩红说,集结老裁缝为文创产品打样的同时,作为村工作人员,同步开展的另一项任务,是为这些文创产品做好市场调查。“如何市场反映好,将开展下一步的生产推广工作。”王彩红称,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借助小小盘扣,能够撬动村民参与的小小产业。
产业支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也要让让小乡村走出“深闺”,在为产业项目奔忙的同时,王彩红认为,改善硬件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至为重要。近年来,通过道路翻修畅通,河流清理整治,污水管网二次改造等,创“面子”和建“里子”相结合,朱定村的乡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开拓思维,让环境美丽的同时,实现经济同样美丽。”王彩红筹谋家乡振兴发展的蓝图。
文字、图片:李谆谆
视频:俞惠昌
编辑:王姝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