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这是一个失踪太久的名字。但是他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远非2006年美国《福布斯》富豪榜前五名可以概括——他是民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企业大王,他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根安全火柴,并点亮了大半个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刘鸿生又将价值两千多万元的刘氏企业申请公私合营,自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胡厥文先生曾赋一诗,概括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惟新,不封故步。细大不捐,勤攻所务。爱国心长,义无反顾。”
近代爱国企业家刘鸿生
火柴起家
刘鸿生13岁进入圣约翰中学,17岁进入圣约翰大学,他有一个英文名字O.S.Lien,大二时因为拒绝接受校方做牧师的安排,被迫离开大学。被母校除名后的他,未及毕业就踏上社会,从开漆煤矿驻上海的推销员起步,最后在企业界大放光彩。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28年,母校成立校董会,他欣然出任第一届主席。次年,母校50周年校庆,他发起隆重庆祝,并捐款四万五千两银子建造“交谊室”,作为师生联谊之用。现在这幢楼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仍叫“交谊楼”。门口的牌子说明,这是人民解放军进上海的第一宿营地。
很难想象,一根小小的火柴能折磨中国人大半个世纪。用火石、火镰费力地取火多年后,19世纪,中国人开始使用从欧洲传来的火柴,并把这神奇的事物称作“洋火”。不过,中国人办了不下1000家火柴厂,却因为容易自燃,又有毒性,缺乏安全火柴,很难与瑞典“凤凰”、日本“猴子”这些洋品牌竞争。
1920年,31岁的刘鸿生,已在煤炭营销上掘的第一桶金,决定投资办企业。最终,他选择了火柴业,因为火柴厂是劳动密集的手工业,可安置大批难民,而且,火柴为家家需要的日用品,价低量大,上涨些微,效益定为可观。办面粉厂或纱厂, 资本大、风险大,获利的把握不大。
刘鸿生办火柴厂还有一个内心的情结,他妻子叶素贞是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女儿。他们相恋时,刘鸿生尚未发迹,只是一个煤炭跑街,岳父不同意,由于叶小姐坚持,婚事才没有告吹。他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要办起一家火柴厂,把燮昌火柴厂打倒。”
次年,“鸿生火柴公司”诞生。火柴第一个商标定名为“定军山”,起初,他的火柴与别家的火柴没什么区别,一盒火柴不等用完就受潮了,火柴头不等划就掉了,被用户称为“烂糊火柴”。几乎与鸿生设厂同时,老牌号上海叶氏家族创办的燮昌火柴,外国如瑞典、日本火柴以品牌、质量错价压制,致使鸿生火柴至1924年以前亏损5万多元,几频于危。
刘鸿生为扭转颓势,亲自前往日本考察,熟悉有关火柴生产与销售的流程,同时不惜重金购足进口设备,终于解决了火柴生产的药头化学配方关键问题,成为鸿生自己的保密配方。这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上海小开”,常常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查阅化学资料,还亲自渡洋外出考察,以每月1000银元的高薪,聘归国的化学博士。经过半年多试验,火柴头受潮的问题得以解决。5年后,“鸿生”牌火柴因为头大、发火快、火苗白,而且很安全,成了当时的名牌产品。
他还突发奇想,把上海滩当红影星吕澹如的画像搬上火柴盒,推出“美丽牌”配烟火柴,大受欢迎,带这个头像的火柴盒,已经成了非常珍贵的藏品。垄断中国市场多年的瑞典人很不服气,拟用1500万元贷款,换取中国火柴专利权50年。为了反抗,刘鸿生发起《告火柴同业书》,号召同行合并,一致对外。52家火柴厂成立全国同业联合会,刘鸿生被推举为主席。1930年,“鸿生”与几家火柴厂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挽救了当时摇摇欲坠的火柴业。几年后,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上,大中华火柴公司的火花赫然在列。
小火柴引发10年之久的商战终于结束。大中华火柴畅销中国大半壁江山,打破了“洋火” 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处开花的商业帝国
火柴划亮了刘鸿生的“托拉斯梦想”。他说:“我的全部理想,就是希望把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在儿子刘念智看来,办实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癖好”。从1920年开始,刘鸿生先后创办了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后与其他同业合并组成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华东煤矿、中华煤球厂、大华保险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华丰搪瓷公司等横跨不同行业的一系列企业。
刘鸿生的火柴主要是与瑞典的“凤凰”、日本的“猴子”竞争。他的儿子说,父亲以合并国产火柴企业,搞产销联营的方法缚住了“凤凰”的翅膀,捆住了“猴子”的手脚。此后办水泥厂,生产“象”牌水泥,与北方启新公司的“马”牌、日本的“龙”牌之间展开角逐,最后他也是联“马”制“龙” 。
到抗战前夕,刘鸿生的事业至少横跨了10个行业。1930年,他以86万两规银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了一幢八层楼的办公大楼,取名“企业大楼”,将他的企业集中在这幢楼里办公。一层是中国企业银行,二层三层是开滦售品处和他本人的办公室,四层是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五层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六层是章华毛纺织公司、刘鸿记帐房、刘氏其他的中小企业,七层是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和医务室等,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他干脆把自己的公馆搬到了八层。
1935年的上海,刘鸿生的企业遭遇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遂向宋子文求助,希望在中国银行抵押贷款,以渡过难关。宋子文问他用什么作抵押。他说:“我全部企业的股票。”宋子文的回答是:“企业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这件事曾深深地刺痛了他。在重庆有机器,无资金,几次三番向孔祥熙要求财政部借款,每个星期一早9点他必去孔公馆,奔走了几个月,孔祥熙最后开出了很苛刻的条件。刘鸿生对儿子刘念智发牢骚说:“照他们的条件,我们刘家所有的资产等于白白奉送给他们。我们将变成微不足道的小股东,将丧失一切经营管理权。我这个总经理将要变成他们的小伙计了。”
之所以自办银行,也就是因为这次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尝过被债主苦苦相逼的滋味后,多亏银行家徐新六雪中送炭,渡过难关,他在感激之余,认为工业非有一个供应工业资金的机构不可。在银行家陈光甫、徐新龙、张公权等人的帮助下,刘鸿生才创办了这家中国企业银行,实际上运作不是很理想,即使他自己名下的那些企业也很难协调。
刘鸿生随时都在设法创造新的企业,并不是他办的企业都能盈利,给他增加财富的往往是商业而不是工业,然而他办实业的雄心始终不减。他说:“我相信所有的资本家都有这样一条癖好,那就是总希望一个企业变成两个,两个变三个” 他的“刘鸿记” 账房负责人说: “我们的老板不能听说帐上有十万现款,假如有,他一定不肯让永远存在账房里,他总要想个方法使用出去。”
最大的赌注
刘鸿生是个很苦干的人,每天早上八点就到企业了,吃完早饭就开始办公。抗日战争也没有打断他的企业梦,他继续在香港办厂,在西南办厂,甚至把他的厂办到了大西北。张公权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工业,外国人来看,问化学,非找范旭东不可,问毛纺厂,那就非找刘鸿生不可。”在上海,他就办过章华毛纺厂,将四百吨机器设备内迁,在重庆办起了中国毛纺厂,一个月可以生产三万套毛呢制服。曾用三个月时间生产十万套毛呢军服捐赠给十万青年军。为了解决原料供应,他创立了西北洗毛厂,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了新的西北毛纺织厂,对于西北的羊毛起了本质的改进作用。一方面洗毛专供外销,一方面织毛,扩大人民的服装用品。
1947年10月,经过企业界多年的争取,“工业会法”正式颁布。1948年11月,“中国工业总会”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省市的工业会、各同业工会全国联合会共派出154位代表,火柴业、棉纺业、营造建筑业、面粉业、电工器材业、水泥业、丝织业、制药业、造纸业、酒精工业、电气工业、机器工业、橡胶工业、金属品冶制业代表性的企业家几乎都到场了。当时有五个人有意竞争理事长的位置,吴蕴初、刘鸿生、陶桂林、潘仰山、李烛尘,其中最有竞争的是吴蕴初、刘鸿生,国民党方面想推出的人选确实陈蔼士。在15个常务理事中得票最高的刘鸿生当选为理事长。作为企业家的他,那一刻达到了一生的巅峰,尽管当时他的企业面临着种种危机,未来怎么样,他心里实在没有底。
1956年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1949年,刘鸿生到了香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上海,动身前,朋友劝他:“你这次决定,未免冒险一点,还是再观察一段时日再定,比较恰当”他用半认真、半说笑的态度,说:“做大生意好像大赌博,我自信一生运气不错,封堵必胜,这次,我决定下一大赌注。”
肇嘉浜路687弄8号刘鸿生旧居
1956年,他创办的所有企业都已公私合营,无须他操心了,他在世上已无念想。临终前夜,他告诫后人:“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几万元,拿多了对你们没有好处。其余的全部捐献给国家, 这是我对国家一点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后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