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改策有哪些? 如何控制臭氧层的破坏

2020-10-18知识19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是什么啊 机理: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Cs)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以CFC12为例,它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被太阳的紫外辐射分解,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游离的氯原子或溴原子与O3分子反应,产生氯或溴的一氧化物,夺走O3分子的一个氧原子,使之变成氧分子。氯或溴的一氧化物与游离的氧原子反应,释放“夺来”的氧原子,形成更多的氧分子和游离氯原子或游离溴原子,新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重新与其它O3分子反应,再度生成O2分子和氯或溴的一氧化物,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约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改策有哪些? 如何控制臭氧层的破坏

为什么前几年宣传的臭氧层被破坏的很严重,这几年没人提了? 众所周知,地球上有一层保护膜,存在于包围在地球的大气中,就是臭氧层,臭氧层会将紫外线挡在地球外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会受到伤害。而前些年则有各种热门报道地球臭氧层出现危机,最严重的是南极出现臭氧层漏洞,且随着人类过多的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特别是“氟利昂”的使用。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甚至有报道称北极也发现了臭氧层漏洞。但奇怪的是,此类新闻只有前几年有所报道,近些年却很少再有新闻关注这一话题,是臭氧层危机已经解除了吗?还是说另有其它原因。一种说法是,随着非氟利昂冷却剂逐渐替代了氟利昂冷却剂,对臭氧产生破坏的物质排放的减少,现在臭氧层正在恢复,地球本身的修复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人类不有意无意的去破坏就行。既然情况在好转,而且臭氧层问题也算是常识性问题了,现在自然也就不怎么提了。第二种说法是,之前某一年科学家说臭氧层开始有了漏洞,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制冷剂氟利昂是罪魁祸首,经过多年的控制,有了明显改善,似乎这种威胁已经受到了控制。但好景不长,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臭氧层空洞在扩大,又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氟利昂已经是打酱油的了,是另外一种物质造成的,而且这种物质不像氟利昂那样可以不用,这种物质。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改策有哪些? 如何控制臭氧层的破坏

怎样才能减少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和消耗 首先,要了解臭氧层破坏的的原因: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改策有哪些? 如何控制臭氧层的破坏

怎样才能减少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和消耗 首先,要了解臭氧层破坏的2113的原因:关于臭氧层变5261化及破坏的原因4102,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1653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而化学反应物的引人,则将直接地参与反应而对臭氧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H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臭氧的平衡 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即: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

臭氧层的作用有哪些?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改善?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

臭氧层被什么破坏?我们应该怎么保护?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大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改策有哪些? 植树造林少围湖 不要燃烧秸秆 总之少制造空气污染 节约水源 绝对可以政策有很多啊 每个国家有不同政策 比如中国为了减少排放量在汽车销售行业进行的一些列规定

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 由于氟利昂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层的平衡受干扰,其反应过程为:CFCl3+紫外线→自由氯原子(Cl)Cl+O3→ClO+O2 ClO+O→Cl+O2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CFCs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氮的氧化物同样也会破坏臭氧层例如NO2再大气中发生如下反应:2NO2+O3=N2O5+O2 N2O5+H2O=2HNO3 4HNO3=4NO2+2H2O+O2

#臭氧污染#分子和原子#臭氧#平流层#原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