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什么意思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

2020-07-21知识23

《道德经》第十四章怎么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93,《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谬,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夷:平坦,这里意为公平。希:稀少,这里意为公正。微:微弱,这里意为公义。谬:错误。眛:黑暗。纪:纪律,规律。致诘:推究,追问。导读:真理虽然看不见,但是公平(夷)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善良的声音稀少,所以人心很难做出公正(希)的选择。没有公正的选择,公义(微)就遥遥无期。因为,公平,公正,公义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而且缺一不可。在公平之上就不会有错误,在公义之下就没有黑暗。真善美合而与一所产生的价值(美)虽然没有名字可以命名,没有形体可以形容。但却是万物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标准,以及要追求的最高的形象。那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无始无终。虽然,没有语言可以描述,没有理性的思维可以推理,但是,从起初到末了,真理之道从来就没有改变,自有永有,而且永不改变。所以,得着真理就得着万有。真理是怎么样开始,也必然会怎么样成全,因为,这是真理自己的规律。执古之道 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译文】老子说:“持守‘道’,就能治理好万事万物,就能统御好家国天下。据其‘有’而察其‘无’,得以知晓远古及其初始情况,这样就明了了‘道’的整个体系。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32:什么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始制有名”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二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道原本无名,它虽然朴实无华到了细小看不见的地步,但天下人没有谁能够让它服从个人意志。当政者如果能够顺应天道以正治国,那么万事万物就会自然追随。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自然就会风调雨顺普降甘露。老百姓不需要用法令控制,社会经济就自然会均衡发展良性循环。自远古开始,人们就已经形成了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规则和名称。以前既然有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名称,那么后人做事就应该懂得分寸。懂得了这个适可而止的分寸,就不会有任何凶险了。这就像天下都依归于道,也犹如百川归于江海一样。对此,我们还是先要复习一下《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政者不推举宣扬有贤能名声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都挖空心思去争虚名。不炫耀展示奢华。

#道德经#国学#老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