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药古今研究:栀子

2020-07-21新闻4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疗心中烦闷。”

《药性本草》:“解五种黄疸。”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药鉴》:“主心烦懊侬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

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治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种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解羊及毒。

山栀味苦归心,轻飘象肺,入肠则供肺为传道者也,小肠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约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洁古曰: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者,是也。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炒黑用)

山栀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五脏为阴,其邪气乃阳邪也;山栀苦寒清阳,所以主之。胃为阳明,胃中热气,燥热之气也,气寒,禀冬寒之水气,所以除燥热也。心主血,其华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

鼻属肺,肺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红,成酒皶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癞者麻皮风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则湿热成癞也,白者湿也,赤者火也,山栀入心与膀胱,苦寒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疮疡皆属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疮疡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本草衍义补遗》:“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含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栀子素、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栀子花甲酸、栀子花乙酸、绿原酸,以及挥发油、多糖、多种微量元素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栀子苷不得少于1.8%,炒栀子不得少于1.5%,焦栀子不得少于1.0%。

2、作用:本品有保肝利胆、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胰腺炎、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作用。

3、药理: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对胆囊有明显收缩作用;结扎胆总管后,栀子能使血中胆红素减少,其有效成分为藏花素与藏花酸;有镇静和降压作用;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及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

临床报导:①栀子10%及50%煎剂每日三次,每次10~50毫升。治疗1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平均住院30.3天。②栀子捣碎水调成糊,少加酒精,敷于扭伤处,每3~5天换一次。共治疗扭挫伤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328例,其它也均在3天内止痛。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