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盆地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样式

2020-10-17知识8

盆地构造样式

盆地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样式

基本变形样式 (一)基底卷入型构造在含油气区,基底(basement)通常指刚性的结晶火山岩或变质岩(Harding和Lowell,1979)。这里基底是指岩石力学性质相对均一、由前震旦系各类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岩石力学性质各向相对均一的地质体。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主要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3616234表现为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发育和基底缩短变形形成褶皱,它们可以组合为下列不同的构造样式。1.基底卷入型冲起构造(basement—involved pop—up structure)它是由两条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夹持的背冲挤压断块。塔北隆起轮台凸起可作为该类构造的典型代表(图4-1、4-5)。该构造为夹持在分别向北和向南倾斜的轮台-沙雅和亚南逆冲断裂带之间的背冲断块,北东东向延伸约300km,宽8~40km。该构造边界断层具有上陡下缓的断面形态,基底顶面最大垂直断距可达4000m,最大水平断距3500m。根据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轮台及亚南断层向深处可能延至20~30km深处的高导层(软弱层)甚至莫霍面附近。根据地震反射资料(图4-6),亚南断层向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切割深度可达20余km(汤良杰,1992),其在基底岩系中的产状与基底顶面近一致,具有上盘断坪特征,表明前震旦纪末其可能呈近水平状态。

盆地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样式

云开基底的构造变形作用复杂,可划分为3期,分别为前晋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彭少梅等,1996)。不同期次有不同的构造形迹。1.前晋宁期(>1400Ma) 。

盆地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样式

构造层次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同一地区在同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处于不同深度(或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不同,形成不同样式的构造,或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地壳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所导致的构造分带现象,称为构造层次。由于地壳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由地表到地球深部的垂向变化,因而地壳相对活动性层次的构造分带也相应显得更为明显。Mattauer(1980)根据造山带的构造分带提出将地壳构造层次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部(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剪切作用,以脆性断裂为主,是断层分布区域;中部(浅)构造层次,主要是弯曲滑动,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等厚褶皱;下部(深)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有两种,先是压扁作用,然后是流动作用,因此,主要构造样式是顶厚褶皱。下部构造层次又分为两个亚层,上部构造亚层,以广泛发育劈理的或顶厚褶皱为特征,故下部构造层次的上限为劈理前峰面。在下部构造亚层中,温压条件已经达到或接近岩石的正常熔点,岩石已经部分或全部重熔,呈不同黏性的流体状态发生柔流,劈理消失。在模拟自地表到地壳深部约40km压缩变形的各种条件时,受压岩石处于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的状态,最初,岩石的力学习性表现为脆性,随后,当。

典型构造样式 (一)阿尔卑斯式褶皱褶皱变形的主体是该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同时伴有低绿片岩相、极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在黔东雷山地区、湘西通道地区和桂北罗城-龙胜地区发育较为典型。该类型褶皱规模较大,控制了区内的地层产出和构造格架,是由多个相互平行或雁行状排列的次级褶皱构成的复式褶皱。根据该类型褶皱的形态和变形特点,可划分两个构造区:1.雷山-黎平地区分布于黔东南雷山-黎平地区,该地区单个次级褶皱两翼地层倾角较小,一般为20°~30°。轴面近于直立或略向西倾,平面上呈短轴状,长宽比值较小,褶皱形态上为中常—开阔平缓褶皱。可以确定,由一系列中常—开阔平缓次级褶皱构成的复式褶皱,其褶皱形态也以中常—开阔平缓复式褶皱为特点,其褶皱组合样式具有开阔型阿尔卑斯式褶皱特征。该期阿尔卑斯式褶皱以较开阔平缓的褶皱形态为特点,而与武陵期较紧闭的阿尔卑斯式褶皱和东侧加里东期紧闭型阿尔卑斯式褶皱相区别,同时在锦平新化、从江贯洞等地可见到该类型褶皱被后期由晚古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以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所覆盖。该区较典型的该类型褶皱有雷公山复式背斜(图51)。雷公山复式背斜发育于雷公山、都江一带。

构造样式特征 构造样式是指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特定构造组合。裂谷盆地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经受过不同应力场的作用。一般经过前期拱升期、初始张裂期、断陷期和坳陷期多个裂谷期发育阶段,因此,构造样式十分丰富。主要发育有拉张构造样式、剪切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等。(一)拉张构造样式裂谷盆地是一种伸展型盆地。伸展活动主要是从断层活动开始到断层停止活动时结束。这些断层大都是切割基底的同生断层。断层及其派生构造是裂谷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拉张构造样式主要有:重力滑动构造、翘倾断块、潜山构造、底辟构造等。1.重力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是裂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之一,是盆地在伸展的过程中,由于重力滑动所形成的构造组合。重力滑动构造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滑动岩体的前缘,表现为逆冲压剪构造性质,同时地层有加厚趋势;滑动岩体中部,为过渡性质;滑动岩体的后缘,表现为拉张断陷。一般发育有逆牵引背斜、重力滑动背斜、断阶和滑覆构造等。逆牵引背斜:在铲式同生断层的下降盘由于重力滑动往往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3616238形成不对称的逆牵引背斜,轴向与断层走向平行,与断层倾向相同的一翼较缓,。

构造样式概念及分类 构造样式是同一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Chavagnac V,1996)。它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研究其形态及成因对于研究盆地演化,认识油气藏形成特点及富集规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复合关系,构造样式及其赋存的构造环境有以下4种情况:①裂陷环境与伸展构造样式;②挤压环境与挤压构造样式;③走滑环境与走滑构造样式;④应力环境的变化与复合构造样式(王同和,1999)。渤海湾盆地前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其所伴随的沉积作用,除中—新元古代外,主要以地壳的相对升降(相对于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为主,尽管经历了有怀远运动、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但它们仅对盆地的整体起伏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寒武纪—奥陶纪和石炭纪—二叠纪两次“跷跷板”运动,以及寒武纪—奥陶纪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这些构造作用主要以十分宽缓的褶曲构造变形为主,局部岩层的产状并不发生强烈的变化。渤海湾盆地前中生代断裂作用也十分微弱,尤其在盆地内部。所以,华北盆地前中生代形成的构造样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岩层的水平堆积为主,并不显示特殊的构造样式。渤海湾盆地中生代以来产生了显著的逆冲推覆、伸展和走滑等构造作用,。

大型变形构造类型的定义标准 本次大型变形构造研2113究和编图的技术标准5261,涉及的大型变形构造及4102相关岩石的名称,除了本章介1653绍外,以《地球科学大词典》(基础科学卷)的定义为准。所涉及和使用的图例,以国家标准为准。常见主要大型变形构造类型定义如下:(一)逆掩推覆构造逆掩推覆构造是地壳广泛发育的重要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是挤压作用的结果。断裂上盘地质体沿断裂面可以有数十乃至数百千米的逆冲位移。这类大型变形构造一般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缘的造山带范围内,以碰撞造山带边缘前陆地区比较常见,但在陆内挤压环境中也可以形成类似的构造。卷入变形的地质体可以是盖层沉积岩系,也可以包括结晶基底岩系。这类大型变形构造通常可以划分为前缘带(或前锋带)、中带和根带等主带以及后缘带和外缘带等不同构造变形带,前锋带和根带的推覆构造面倾角比较陡,在二者之间的中带地区推覆构造面倾角平缓(一般小于5°)(图7-4)。图7-4 逆掩推覆构造剖面分带(据Bucher,1956)后缘带位于根带后侧,外缘带位于锋带前侧,这两带也受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留下逆冲作用的变形烙印。根带是逆冲作用起始发育部位。根带的研究对确定逆冲推覆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

构造变形特征 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变形在阿尔金及昆仑北部地区保留比较完整,变形时代依据较充分。阿尔金地区主要有阿尔金岩群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韧性剪切带、茫崖混杂岩带主导构造片理及同期韧性剪切带;昆仑地区主要有东昆中和东昆南构造混杂岩带、西昆仑库地-其曼于特构造混杂岩带、祁漫塔格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混杂变形等。(一)阿尔金地区变形特征1.江尕勒萨依-巴什瓦克超高压变质带变形特征江尕勒萨依-巴什瓦克超高压变质带,呈透镜体发育在新太古-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或阿尔金岩群中,区内沿江尕勒萨依、西瓦阔西、巴什瓦克、皮亚孜勒克达坂、帕夏拉依挡等地分布,一般呈0.2m×0.4m至2m×4m透镜状、蝌蚪状残存于花岗质片麻岩、蛇纹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及变质片麻岩岩片中,岩片内主构造面理与包绕岩片的边界断裂和结晶基底构造围岩构造线不协调;一般高压、超高压透镜体长轴近东西,产状175°∠82°~170°∠54°,走向与围岩主构造线交角约30°,岩片内部可见两期构造面理,即早期透入性面理S1和以S1为变形面的流变褶皱轴面面理S2;S1包络面产状在不同岩片及区段变化较大,东部(巴什瓦克)S1走向290°~310°,向南西(帕夏拉依挡沟脑),S1走向10°~30°;S2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