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临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
樊哙,是刘邦从沛县起义之时就跟随的人。其他和樊哙类似的还有萧何,曹参。萧何是刘邦称帝后功臣排行第一,而曹参则是排行第二。
这些都足以证明沛县功臣在刘邦称帝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
同时,也证明了刘邦对这群人的重视程度和信赖程度。
然而,就是刘邦如此重视和信赖的樊哙,却在晚年险些遭遇杀生之祸,而要杀他的,正是刘邦本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之前是兄弟,之后是君臣
对于皇帝,除了一个“朕”的自称外,还有一个,那就是“寡人”,孤家寡人。孤家寡人,指孤独无助的人。
皇帝,一国之君,全国上下的东西都是他的,为什么还会有孤家寡人这样的自称呢?
《军师联盟》之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那是曹操临死前对曹丕说的。
曹操对曹丕这样说道:“从你以后,司马懿不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臣子,孤家寡人,不是平白叫的。”
这虽然只是电视剧中的一段剧情,但我觉得却完美地诠释了皇帝这个职业。
在皇帝的一生中,只有猜忌,没有信任。
想想其实也是可怜的。
当然了,这些指的都是那种有点抱负的皇帝,如果是那种昏君,是不会有这种心理负担的。他们该咋乐咋乐。
刘邦称帝后,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前,沛县一干人等,是刘邦最亲密无间的兄弟。但是在刘邦称帝以后,他们就是刘邦的臣子。
作为刘邦的臣子,就得有分寸。
很典型的两个例子。
萧何和卢绾。
萧何是刘邦钦定的第一功臣,这没啥好说的。而他在西汉建立以后,兢兢业业,毫无污点。
于是,就有人对萧何说,他将要大难临头了,因为他名声比刘邦还好。萧何一听,吓出一身冷汗,马上采取了自污手段,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卢绾就不同了。
刘邦称帝后,剪除异姓王的行为,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刘邦在之后还是分封了自己最好的兄弟卢绾为王,但是卢绾却不应该接受,因为这不合适。
从中就能看出,卢绾已经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君臣之间的分寸。结果也显而易见,卢绾胃口越来越大,最终造反。
樊哙这里也是如此
刘邦晚年,有一次重大的举措,那就是换太子。当然了,最后没成功。
但是从中依旧能看出刘邦心中的担忧,那就是害怕吕后坐大。
本来嘛,刘邦怕虽怕,但也没那么怕,毕竟他自己留下的一干沛县老臣,治治吕后还是绰绰有余的。
结果,刘邦在快死的时候却听说,樊哙和吕后走得很近。
这就相当于,自己最后的保底措施,不仅没有限制对手,反而成就了对手,刘邦心里的怒火可想而知,这才有了后面的刘邦想要杀死樊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