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咱们首先要知道明君是怎样产生的。
明君是通过大环境的磨砺产生的。整个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部分,刘邦所建立的为西汉,由公元前202年始至王莽结束。而东汉是由刘秀所建立,终于220年曹丕之手。
在历史长河中,大汉的国柞无疑是很长的。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大汉君主众多,在众多君主中出现几个有作为的明君也不足为奇。
平民出身的刘邦最终能统一天下,他自然算是明君。随后刘邦的继任者刘盈虽然性格懦弱,但正是这份性格懦弱,才让西汉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刘盈之后,大汉开始进入盛世。此时西汉治国遵循着一个宗旨:独尊儒术。大力倡导儒学,统一了西汉百姓,忠君爱国的思想,维持了秩序的稳定。
人们也许会觉得独尊儒术和皇权相冲突,其实不然。秩序的稳定,也是有利于增强皇权的。
刘盈之后,西汉开始连续出现英明的皇帝。
先是清除外戚吕氏一族的刘恒。刘恒掌权后,提倡以孝、德治国。同时刘恒对内减少苛政,轻摇薄赋,对外刘恒则提倡和亲。此举让大汉边境迎来了安宁与稳定,随之文景之治的序幕,便在刘恒手上拉开。
刘恒死后刘启继位,刘启在位期间发生了七国之乱。固然刘启生性薄凉,但随着前期重用晁错、周亚夫等贤臣,文景之治的盛世依然在刘启手上得以延续。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大汉诸侯王的隐患也被消失。
刘启之后是刘彻,刘彻是刘启膝下的第十子。16岁继位的刘彻在位54年,掌权数十载的刘彻又进一步将大汉盛世推向了顶峰。
刘彻不但做到了开疆扩土,还因为他倡导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使华夏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脉络。华夏文化脉络的形成,增强了大汉臣民的自信心,随之中原百姓终于可以以堂堂大国之民而自居。
刘彻固然打下了硕大的疆域,解决了外敌的隐患,但刘彻执政时期的文治才是他对西汉最大的历史功绩。
刘彻死后,是他膝下第六子刘弗陵继位。刘弗陵继位后,平定西南之乱,痛击乌桓,开创盐铁会议。盐铁会议的为政举措,让西汉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刘恒受到外戚吕氏的威胁,奋起反击开创盛世,随后的刘启又面临七国之乱。汉武帝刘彻同样也被外戚窦氏所打压。后来的刘询,更是因为巫蛊之祸成长于民间,受尽了苦难。因此便可以说是外部大环境,磨砺出了这些西汉明君。
这些西汉明君都经历过磨难,懂得人间疾苦,因此他们才会知道怎样做是对国家有利的。
后来王莽倒行逆施,天下人声讨王莽。王莽执掌大汉权柄后,百姓民不聊生,各地义军纷纷崛起。最终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政权,大汉国祚得以被刘秀延续。东汉时期的明君只有前四位,他们分别是:刘秀、刘庄、刘炟和刘肇。
为何刘秀能问鼎天下呢?编者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刘邦的后代遍布天下。起义时的刘秀正是借助刘氏宗亲之力才取得了成功。诸多刘邦的后代重新争夺天下,刘秀又怎么敢不贤明呢?刘秀不贤明很可能会被其他刘氏后裔淘汰掉。
第二个原因:经过西汉数代明君的统治,百姓安居乐业。王莽带来的混乱局面,百姓是更愿意见到结束在刘邦后人手上。
三国时候的刘备,是不是经常打着大汉皇叔的旗号,向天下人表态自己要兴复汉室?当时大汉皇室已经势微,刘备为何还要如此做呢?因为刘备要利用民心,要借助刘氏宗亲的势力,要占据天下大义。果然刘备还是得益于刘氏宗亲,利用刘表留下的基业建立了蜀汉政权。
编者为何要说刘庄、刘炟和刘肇也是明君呢?因为在他们的治理下,东汉开创了明章之治。明章之治再次将大汉军事实力推向了顶峰,随之外患被进一步解决,东汉百姓又迎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可惜后来的东汉君主,逐渐开始重用外戚、宦官,让大汉走上了下坡路。随着汉献帝被曹操牢牢掌控,天下更是迎来了诸侯割据的纷乱局面。刘备虽然以刘邦后裔自居,其实本质上,他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刘备不过是打着皇室后裔旗号,争夺天下的一方诸侯。刘备心中从未想过效忠汉献帝,与汉献帝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