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宋一代,以积贫积弱著称。是否贫弱,另有争议,但宋代军功不振,却是事实。
北宋只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还遭遇史无前例的“靖康之耻”;南宋更是屈膝求和,苟安半壁江山,这也导致宋代缺乏战功彪炳的军事名将。
宋代为数不多的名将中,狄青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但纵观狄青的一生,并未取得多少重大战役胜利,为何被吹嘘成一代名将?
出身行伍,起于军卒
公元1027年春,汴京城,东华门外。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今天,大宋皇帝亲自唱名,赐进士及第。
唱名赐第后,新科进士一个个骑御马,带御花,从东华门外依次走出,接受万众欢呼的荣耀,和众人无比艳羡的仰视,领头的当然是殿试第一名——状元王尧臣。
几个士兵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一个人感慨道:
“哎!看人家已经做了状元,我们几个却还是当小兵,贵贱穷达,真是天壤之别啊!”
另一人却不以为然:
“不见得罢!归根到底,还要看自己才能如何!”
这个不以为然的小兵,就是狄青。
狄青是山西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上没有一个当官的,称得上家世贫寒。
在宋代,作为农民子弟,改变自身命运似乎只有一个途径:科举。
宋代重视科举,很多平民子弟都靠科举入仕,改变了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狄青从小喜欢骑马射箭,打打杀杀,不喜欢读书,年轻时在老家的县衙里当过一段时间小吏,但当刀笔小吏不是他的人生梦想,于是在20岁那年,狄青应征入伍来到开封,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宋代实行募兵制,当兵是一种职业,但军人地位很低,一点都不光荣,当时人鄙视军人,称作“赤老”,军队为了防止士兵逃亡,把士兵当作犯人一样对待,但凡士兵都要在脸上刺字,不是衣食无着、走投无路,一般人是不愿意应募入伍的。
但对狄青而言,这却是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抉择。
身经百战,终至将帅
公元1038年,宋朝与西夏爆发战争,狄青走上战场,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最初坐镇西北的是范雍,范雍是个平庸的人,在他手下,狄青没什么立功的表现,反而是触犯了军法,应当斩首,不过范雍为人宽恕,赦免了狄青,也为大宋留下了一位名将。
宋夏战争之初,宋军处于守势,西夏军队占据主动,他们发挥熟悉地形、机动灵活的优势,让宋军疲于防守,吃尽苦头,没打过一次胜仗,士气极为低落。
这时,狄青出现了,他展现出自己过人的计谋。
当时,宋军新招募的万胜军未经训练,战斗力很差,屡战屡败,而虎翼军则战斗力较强,狄青建议让虎翼军打着万胜军的旗帜迎战,西夏军队一看是万胜军,便犯了轻敌的毛病,主力尽出,轻率发动进攻,虎翼军趁机反击,取得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经此一战,宋军士气大涨,狄青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打仗从来都是毫无畏惧,身先士卒,短短四年时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二十五场战斗,每次临敌作战,狄青都是披头散发、佩戴一张铜面具,看起来十分骇人,西夏军队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狄青的抢眼表现很快引起名帅范仲淹的关注,范仲淹十分欣赏狄青的军事天赋,还教诲狄青熟读兵书,研习韬略,才能成为一代名帅,狄青深以为然,这才开始钻研兵书,不断精进。
在西线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又经过范仲淹的刻意栽培,狄青不断升迁,到庆历年间已经做到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的高级军职。到皇祐年间,更是授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既是遮羞布,也是旗帜
节度使,是宋朝军人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除宋初之外,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从毫无背景的普通士兵,晋升到如此高级的职衔,狄青的职业生涯已足够传奇。即便他后来不当枢密使,也是军人的偶像了。
实事求是地讲,狄青在宋夏战争虽然表现比较突出,但他并没有参加或指挥过特别重大的战役,也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但宋人却众口一词地称赞狄青,认为他是当时宋夏战场上“擅百胜之威”的名将,甚至认为宋夏议和、元昊称臣大半都是狄青的功劳。
在宋夏战争中,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只有三场,即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在这三场战役中,宋军十分被动,三战三败,损失惨重,才不得不放下颜面与西夏议和,所谓“元昊称臣”与其说是宋朝的荣耀,不如说是一种耻辱。
因此狄青在局部战场取得的小小胜利,不足以改变整个宋夏战争的形势,而狄青在宋夏战争中的功绩不乏宋人的溢美之辞,狄青真正担纲方面主帅是后来平定侬智高叛乱。
不过在当时宋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堪与西夏军队匹敌的狄青,宋朝当然要大力鼓吹,对他们而言,宋军不仅象征着一面胜利的旗帜,也是最后一块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