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来人们提起唐朝的盛世时期都是赞叹,但是在赞叹之余也有对隋朝的夸赞。为什么会是夸赞隋呢?因为讲唐的盛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接受了之前隋留下来的大部分粮食。那时候隋朝农业很发达,所以在全国各个地方都留下来很多的粮食,而唐通过接受这些粮食才得以达到盛世。还有人说之前的粮食足够后面的唐吃五十年。这些事是不是真的呢?相信你也很好奇,那今天就让咱们来讲讲这件事吧。
首先,要知道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先找到这些话是从哪传出来的。先来看看这种说法的出处。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贞观十一年的时候马周给唐太宗说的,"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中有一句话,让人理解成那些粮食吃到他们俩说这话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多年。这个版本其实是说,那些留下来的粮食吃了是二十年。
还有个版本: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李对黄门侍郎王珪说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是太宗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所以从隋灭亡到接下来的唐朝正好是五十年的时间。其实按照这些历史资料来说都是对的。但是问题就是出在人们对于这几个资料的解读。为什么这么说啊,其实在第一个对话里人家说的不是粮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面传着传着就成了粮食。人家原话其实说的是金钱布帛之类的,而且那些钱都是李渊自己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并不是前朝的东西。
李渊那个时候害怕国家的钱不够用于是就采用了一些措施,踏踏实实的攒下来一些钱。这些可是真真正正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而对于第二个资料来说,隋朝确实是有很多粮食,他们确实是农业发达而且爱储存粮食。但是这些粮食都没有到唐。为什么呢?因为在隋动荡的时候都被起义军分完了。起义军为什么这么疯狂?究其原因还是爱藏粮食。那时候隋朝不愿意动这些粮食,甚至在百姓都没饭吃的时候,也不愿意分给他们。于是这些得不到政府救济的灾民,在后期起义的时候就瓜分了这些粮食。
这里有末年时候起义军把这些粮分给大家的记录:"义宁元年六月,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馀万。""八月,庚午,自临晋济渭,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境内咸悦。""(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驰檄境内属城,皆下之,收兵得万馀人。"
加上前期杨广的折腾,后面李渊他们多次放粮活动,基本没有剩余的粮食了。还有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保质期,秋刀鱼会过期,凤梨罐头也会过期,吃的五谷杂粮当然也会过期。在现在技术的加持下,一些谷物也只能放个十年八年的,豆子什么的可以放三到七年,小麦玉米之类的是两到四年。因此在现在都没有能够放到五十年的粮食,更别说是在以前了,所以这个五十年确实是假的。
《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一》也描述了储存的情况:"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着于令。"你看看储存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九年时间。
虽然隋朝没有给唐朝留下许多粮食,但是唐朝还是发展的很好。"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唐太宗语)"这是太宗说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只要大家能安心的生活,就算没有那么多粮食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自己创造。
参考文献:《贞观政要》《新唐书》《隋书食货志》《旧唐书》等
文:追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