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奎诺酮类抗炎药不能杀灭支原体的

2020-07-16知识6

奎诺酮类抗生素分为哪几代 都有什么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第一代: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代表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现已完全淘汰。第二代:于1980年推出,抗菌谱有所扩大,因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很高,故对急慢性肾盂肾e68a84e79fa5e9819331333332636335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胆道感染、菌痢和肠炎等疗效更好。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PA)、新恶酸和甲氧恶喹酸等。因副作用仍较大,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已淘汰。第三代: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抗菌谱更为扩大,抗菌作用强,较低浓度即显抗菌活性。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这类药物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等。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抗炎药和抗生素有什么区别? 二者是2个完全不同概念的药物类别。抗炎药是通过抑制引起炎症的细胞因子而减轻炎症,一般同时有止痛、退热、缓解病情的作用,如阿司匹林、去痛片、芬必得、消炎痛(吲哚美辛)等等,均是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老百姓说的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也有抗炎作用。抗生素是抑制或者杀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许多情况下,可以一起用。但对于有肾脏损害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应尽量不与消炎药物(如消炎痛等)一起用,以免加重肾脏损害。【即应该避免副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小孩支原体感染吃什么药好? 你好,3岁的孩子支原体感染建议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治疗。建议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或者罗红霉素颗粒,或依托红霉素颗粒等药物治疗虹膜炎可以彻底治愈吗 虹膜炎能否治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为局部性的炎症,如青睫综合症,其多与一过性的疲劳或病毒感染相关,可采用局部抗炎的治疗方式;若患者所患虹膜炎为周边疾病引发,如阿莫西林与阿司匹林的区别?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简单的说:阿司匹林是消炎药,阿莫西林是抗生素,两者完全不同,一定要对症下药!阿莫西林和阿司匹林是大家平时感冒发烧常用的药物,有很多朋友都会把他们弄混,甚至认为他们是一种药,生病时二选一服用即可。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从化学结构到适用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物。首先来说说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叫做乙酰水杨酸,是一种传统有效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因此,阿司匹林是消炎药,不是抗生素。消炎药仅能治标,即能够缓解因感冒发烧而导致的炎症,从而减轻你的不适感,却并不直接杀灭引发病症的细菌或者病毒。所以最终让你恢复活力的还是你自身强大的免疫力,阿司匹林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也正是因为它是消炎药,而不是抗生素,因此不会产生耐药性,这也是它历经数十年依然对大众有效的原因啦!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然而,不同于阿司匹林,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大部分常见细菌都有效。抗生素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抗生素能够抵抗其它微小生物对你的进攻,是从病因上治疗你的感冒发烧,也就是治本。可是就像人们知道的,抗生素虽然能够请问,乳酸左氧氟沙星片能杀灭,支原体和衣原体吗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流感杆菌、部分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淋球菌等有较强的奎诺酮类抗生素为什么不能与小儿安分黄娜敏... 奎诺酮类抗生素主要是不宜用于小孩的抗炎治疗的,原因是该类抗菌素存在着影响骨骺生长的副作用,对小孩的治疗应慎用。而对于其他抗菌素是可以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合用的。请问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属于奎诺酮类药物吗?急~~~!! 这个是老百姓的普遍误区,认为消炎药就是抗菌药。其实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药物,抗菌药是杀灭细菌的药物。之所以有这个误区是因为基本上所有的细菌感染都会引起炎症,如果把怎么治疗支原体 您好: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对支原体无杀灭作用,盲目的加大用药剂量后会造成菌群失调、耐药等情况的发生,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左氧氟沙星能杀死双歧杆菌吗这两样药可以同... 双岐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菌,是人体内正常有益的生理性细菌,其在肠道内占有绝对优势,对人体具有营养及保护等功能。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广谱抗菌作用

#抗炎药#药品#养生#支原体感染#消炎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