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清朝电视剧时,经常会出现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这样的称谓,但其实这些并不是官方的官职,而是清代官场上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尊称,假如你是一名清朝的地方官员,当你的上司是总督,那么见面的时候,你如果称呼对方总督大人,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而且非常另类,你的上司自然不会高兴,说不定还会给你小鞋穿,而称呼制台大人,则说明你处事圆滑,精明干练,而且容易博得上司的欢心。
那么前面提到的这些尊称又都代表什么官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朝的官场吧。
制台=总督,正二品官员,封疆大吏
制台呢,上面已经说过就是总督,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或者太子太保衔就成了从一品了,是清代掌管地方一省到多省的地方行政大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就是我们常说的封疆大。
清初时,洪承畴曾以太子太保衔总督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六省军政,权势滔天,但正因如此也更容易受到当权者的猜忌,像雍正时期的年羹尧,虽然是皇帝的大舅子,但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清朝前期总督的权力受到削弱,但是在太平天国之后,由于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为了对付太平军,不得不依靠地方团练,于是曾国藩创立了湘军,而曾国藩也曾担任过两江总督,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都是他的辖地。
后来的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张作霖等都曾担任过总督,权力炙手可热,是货真价实的实权派,此时的总督在地方的权利和影响力愈发的强大,在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总督被称为制台,便流传下来了。
巡抚,也被称为抚台大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正二品,
巡抚,也被称为抚台大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正二品,是皇帝派到一个省的最高军政官员,以巡视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虽然在官阶上次于总督,但和总督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总督的驻地一般不设巡抚,都有直接向朝廷奏报的权利。
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就做过浙江巡抚,他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深得雍正皇帝的宠幸。
督抚下面设布政使、按察使、学政
布政使也被称为藩台
,他是巡抚的僚属,和巡抚之间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把手,有趣的是在巡抚出现之前,布政使正是一省的最高长官,发展经济,征收赋税,人事调动等都由其负责。而当巡抚出现之后,布政使的权利虽然受到了削弱,但是依然不能小觑,因为全省的钱粮税赋和人事调动仍然攥在布政使的手中。所以布政使不仅是巡抚的助手,而且对巡抚的权利形成制约,由此可见清朝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官的权利过大,让巡抚和布政使相互牵制,而布政使一般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巡抚无权罢免。
清朝这种煞费苦心的人事安排虽然成功的摆脱了明末地方官僚权利过重而形成与中央分庭抗礼,不服从中央号令的局面,但是却出现了权力过于分散,一件小事情可能也要经过好几个人才能处理好,因此官僚系统就会显得过于臃肿,官员之间也更容易勾心斗角,出现人浮于事,以至枉法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察使则被称为臬台
,品级低于布政使,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职责是巡视各地,考察吏治,后来经过演变到了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这三驾马车,分别负责一省的经济,司法,军事。而到了清朝废除了都指挥使这个官职,改由按察使主要负责全省司法体系,权利比现在的公检法还要大很多,可以调动部分军队。可见这样形容,布政使和按察使就是巡抚的左右手,一手抓文,另外一手抓武。
学政就是常说的文台
,主要负责一省的教育,一般由朝廷指派,不受巡抚节制,但是权力上比巡抚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知道自从隋朝兴起科举制度后,莘莘学子,尤其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考试,于是就有了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更多学子的命运却是名落孙山,抱憾终老。
而学政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他对读书人的笼络,因为他是代表天子选拔人才。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某位读书人金榜题名后,见到自己曾经的监考老师都会尊称"恩师",由此学政的权利可见一斑。
道台的官方说法应该是道员
,一般为正四品,它是介于巡抚和知府间的地方长官,清朝廷把关乎国运民生的一些事务专门划分出来成立的一个机构,既道台衙门,像常见的粮道、河道、盐道、茶道等等 后来到了清末又出现了海关道。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靖时期,道员可以密折封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紧密控制。由此可见清朝将中央集权发展到了巅峰。
府台大人指的是知府
,类似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也是台的最后一个级别了。在清朝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知府,像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李卫,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陈鹏年,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的于成龙,但更多的却是鱼肉百姓,中饱私囊之辈,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当时官场最生动的写照。
通过以上对清朝中级官僚系统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清朝省一级别的组织和运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官僚系统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是由于权力的过于分散,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弊端在于这种人事安排,导致权力的交叉重叠,使得组织机构过于臃肿,行政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