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消灭这个念头(修改病句)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消灭”用词不当,改为“打消”
我们的脸会是情绪的积累吗? 人们承认面部表情和情绪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面部肌肉运动模式测量已经被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采用。把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研究手段,在现今已经具有相当充分的理论根据。它涉及情绪的性质和组成成分这些根本问题。从情绪的进化发展观出发,它具有先天性和适应性,动机性和组织性,社会性和交际功能。一个人长期拥有的稳定的情绪状态会在他的脸上留下一个适应性的状态。这就是有些人看起来就有某种情绪感觉的原因之一。情绪是脑的各级水平,包括皮层、皮下边缘结构、丘脑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系统的整合活动的结果。因此,特定情绪长期存在一个人身上,会导致他的生物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脸就会“固定”在一种状态。情绪又是社会情境关系与有机体或人的“利”、“害”所在的评价产物,从而又是心理各认知水平、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判断、意识上与意识下的整合活动的结果。情绪本身是多侧面的,具有不同的维量和极性。情绪还具有短暂的存在形式,影响和干扰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有延续相当长时间的持续状态,成为其它心理活动的背景。情绪可以以心理状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以心理特质的形式蕴含在人的个性之中。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客观的外部表现。所以。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识别不同人的脸的?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即使一张脸只出现了100毫秒,人们也能分析出这张脸的大概表情是什么样,甚至在33毫秒的条件下,人们的分析水平也高于平均值。并且,研究者还发现在极短的时间内(1秒),即使加上了额外的任务要求被试在打分时完成,被试仍能较为准确的对实验所提供的照片进行打分。所以可以说人脑对人脸的识别是自动化的。那么 大脑是如何处理人脸信息的。这里不得不提我们大脑里的一个区域,我们的大脑有专门分辨物品的区域,文字的区域,身体部位的区域,由于人脸实在是太特殊了,大脑单独又为人脸进化出了一个人脸识别区,名字叫梭状回面孔区(fusifrom face area,FFA),首先在我们的灵长类伙伴身上发现,然后Kanwisher(1997)正式确定人类也有这个区域,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当我们看到了脸孔时,我们的梭状回面孔区立即会产生反应进行分析处理。借用WIKI的图,就是中间天蓝色的那个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受到破坏,就会产生人脸失认证(prosopagnosia)然而,并非我们的大脑对所有人脸都一视同仁,其实对信息的处理有快有慢。首先,大脑对人脸的识别有一个整体性加工的机制(Holistic Processing)。以下面这个著名的图片为例,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有名的撒切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