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

2020-10-17知识19

明 黄观 到底有没有连中三元? 有。2113黄观(1364~1402),5261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4102墩(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里山1653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

贵池人有个连中三元的状元,为什么最后被皇帝除名了?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以来,金榜题名就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高中状元更是无上的光荣。要是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中回回第一,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文曲星”下凡。有明一代,只有黄观、商辂两人三元及第,但是官方只承认商辂一人“连中三元”。那么为什么黄观的状元身份会不得官方承认呢?黄观字澜伯,安徽贵池人,也算是朱元璋的老乡。其父亲入赘到许家,因此他顶着“许观”这个名字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还有青年。黄观三岁就由待制(候补官员)黄冔启蒙,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只是很快朱元璋的军队就攻破了贵池,黄冔身为汉族官员却选择了以身殉节。这给幼小的黄观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在他心中种下了忠义的种子。黄观铜像老师虽然去世,但是书还得接着读。黄观的读书能力让所有人叹服: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五场考试,其竞争对手从贵池当地到全国各地的所有举子,但都一一被他击败,解元、会元,似乎状元对他来说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会试场景洪武二十五年的殿试,由朱元璋亲自命题并主考,考题是有关北境的边防。黄观认为在边境大搞生产建设兵团,闲时耕作战时打仗,是保障北境安全的好方法(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

 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

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谢邀,这个问题指的是黄观。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而且是一口气考完,27岁中状元,成色远高于清朝的钱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能获得朱元璋认可的读书人,应该有真才实学,史书记载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有这么辉煌的做官起点,应该能名垂青史,为何后世知之甚少,这要探究他经历的时代—明成祖以靖难为名,夺取政权。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

 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

#清朝历史#历史#明朝历史#朱元璋#中国历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