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康熙仁政首先是对官员的仁政,对官员风闻言事并非坏事

2020-10-17新闻13

原标题:康熙仁政首先是对官员的仁政,对官员风闻言事并非坏事

康熙被定性为“仁政爱民”的典型,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永不加赋”。其实,“永不加赋”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政治姿态,用以收拾人心,直到乾隆年间才真正地实现,虽然永不加赋,但可以加别的税赋嘛。

康熙“仁政”,更多的是对官员的关爱

康熙清醒地认识到:汉人的政权运作体系和做事方式方法,将成为政权生存的基础;旗人则是这种政权生存的保卫者。因此,康熙对于这两方势力进行了有效地整合。

然而,康熙皇帝表面上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实际上,康熙前三十年的时间,都是在为了保卫皇权而斗争着。后三十一年,才真正地将治国安民放在核心位置,并有时间和充分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

康熙仁政首先是对官员的仁政,对官员风闻言事并非坏事

康熙八年之前鳌拜亲政,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的三藩之乱,二十七年的南北党争等等,都对皇权产生威胁。由此,康熙采用了历史上的皇帝们的一贯手法——重才不重德。

在吏治整顿上,康熙比其父亲顺治差了很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康熙朝在走下坡路,但万事万物不能割裂开来。

虽然吏治在逐渐腐化,但因为民间百姓的生活在逐渐安定,以及康熙在有关民生政策上的措施开展,吏治腐败的速度低于民间百姓对安定生活追求并实现的速度,康熙朝仍然处于上升状态。

在吏治创新上,康熙基本上属于守成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亮点不多

康熙对上访制度的极端——告御状,虽然比较支持,也对风闻言事表示肯定。但在其随着统治稳固愈发排斥了。在这个问题上,有些需要我们说明一下。比如“风闻言事”被现在的人讽刺、否定,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古代社会,没有现在的先进侦查手段,你让监察官员怎么做?

“风闻言事”历史非常悠久,两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制度性规范。风闻包括歌谣、民谣、谣言、诽谤等。这里的谣言是指民间对于政府、政治的评论,并无贬义。

康熙仁政首先是对官员的仁政,对官员风闻言事并非坏事

王安石对此进行解释: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此是许风闻言事。

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的消息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只要是有关官员经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弹劾。即使后来证明是虚假的,那么,弹劾官员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也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进行风闻言事,只有监察官员可以。在三国时期,魏国就规定只有御史才能够执行此种权力。明清时期则是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除了御史外,一切举报都要走正常正规途径,而且举报不实就会受到惩处,更不允许匿名举报。

“风闻言事”为何在晚明出现那么大的问题

之前,许多人常以晚明言官把官场弄得乌烟瘴气、互相攻诘、甘为政争的工具。但是,问题有二:

康熙仁政首先是对官员的仁政,对官员风闻言事并非坏事

一:晚明官场已经彻底腐败,作为官僚体系中的部分,御史言官也不能免俗。所以,这并非风闻言事这项制度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晚明官场出了问题。御史言官也仅仅是官场的一员,尽管他们是捍卫官场风气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整个官场出了问题,言官自然不会独善其身。

二:风闻言事有利于提前介入,可以使案情更快明了,将危害性降到最低。

因为,凡是贪腐的事情必然较为保密,如果没有内部人员举报很难侦查得知。然而,风闻言事这种事情其实就是空穴来风,或者是行贿受贿、贪腐的相关者无意间走漏了风声被人知道,或者是见证了龌龊之事发生过程的人,或者是其他一些情况,这些人通过小道消息,在茶馆酒肆、在戏院书馆有意或无意中透露出去,从而形成街头巷尾的谈资、童谣等。

由此,作为风宪官的御史们自然要上报,这是他们的职责,更是反贪腐的一种手段。即使现代社会,如果检察机关、纪检人员听到群众大面积的谈论某人贪腐,难道不主动介入吗?

当然,这种风闻言事,也可能是一种打击报复。但只要认真执法、严格执法,就可以得到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社会这一制度一直存在的根本原因。

#康熙#言事#官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