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曾文正公家训白话文

2020-07-21知识15

如何评价冯唐新书《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笨方法学写作》电子书免费下载,www.cnfeat.com 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1 曾国藩断然不敢说自己是「成事」的人。他曾在各种场合说过: 臣不过因人成事,岂敢约其实而居其名。。“子京忽以书抵文正”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书的意思是信。出自—南宋范公偁《过庭录》。原文: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译文: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过庭录》主要记述范仲淹(989—1052)等祖辈事迹,有关施政、家训等方面的内容,多切实有据,极度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南宋范公偁(1126—1158)著。《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书中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范直方1083—1152),故名《过庭录》。参考资料来源:—过庭录曾国藩家训的原文内容 曾国藩家训2113【清】曾国藩求业之5261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4102养身”,谓1653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译文: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曾国藩》三部曲讲述了什么? 今日读完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由起初对其文字的不耐,到最后被其波澜壮阔的情节所吸引,从此连续阅读,为其行事谨慎果决,思虑深远,勤俭严肃,而深感佩服,也引为寒家子弟的榜样。其大体的情节如下:初创湘军之时,湖南官场与绿营一片质疑排挤,曾国藩远离长沙,赴衡阳练勇,可谓是卧薪尝胆。而首次亲率湘勇出战却遭靖港之败,险些投水自杀,但偏师塔齐布连战连胜才挽回一丝岩棉,经左季高之痛骂醒悟后,抱着“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精神重整旗鼓,终克武昌。却遭咸丰的猜疑。其后石达开更是三破曾国藩,使其只能坐困于南昌,天可怜叹,天京事变,石达开面对近在咫尺的南昌只有赶回南京参与夺权。面对在江西的作战不利,朝野一片质疑,曾国藩适时的获得了回籍奔丧的喘息之机,“少忍以待其变”。虽已离开战场,但天京事变之后,天国人心浮动,湘军趁势在江西展开一系列攻势,朝廷急需统帅之人,最终还是启用曾国藩。这一次曾国藩详细谋划进军皖中的战略,为了联合左季高,更是活用黄老之术,定下四路进兵之策,夺取安庆。此后更是势如破竹,三路进军金陵,终于夺得克复金陵的首功。削平太平天国后,朝廷认识到湘军的尾掉不大,围绕裁撤湘军,展开了一系列权谋斗争。。如何评价曾国藩? 在当代学术界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历史上满打满算只出现了“两个半”圣人,那“两个圣人”一是孔子,…新手如何读《曾文正公全集》? 钱穆曾经撰写过晚清学者治学的文章《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在这篇文章中就收录了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许多观点。我们读《曾文正公全集》,不如采取曾国藩自述的读书方法来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曾国藩在晚清曾经提倡一种新的读书风气,但是考察他在三十二岁中举之后才致力于用功读书,从那时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课程: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但是经史浩繁,又如何开始读起呢?他在《家书》中写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为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则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家书》)曾国藩读书,入手处就是“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一书未完,不读别书。正是这种耐得住、坚持住,才能能够在平定太平天国时,一边打仗,一边读完了《史记》和《汉书》。在此之外,他有一个“恒”字诀。他说:子序(吴嘉宾)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原文为:211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5261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4102甘为下流;有1653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句话出自曾国潘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意思为: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有恒心,则绝对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拓展资料: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参考资料:—《曾国潘家训》《曾国藩》三部曲讲述了什么? 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洋洋洒洒上百万言,酣畅淋漓,其个性鲜明的人物、史诗般的战争、波澜壮阔的时代、才华横溢的诗词语句,看地我激情澎湃,拍手称快。无法停止心中所思,不得不写一些东西记录下来。唐浩民先生算是研究曾国藩这方面比较权威的作家,所以他写的三部曲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我觉得应该以看细节为主。曾国藩此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功夫极深,正是从一些小事,一些细节来感受,品味。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真实,对话很符合古人的习惯,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常常在一些细节之处让人有很多感触。我个人感觉书中描述关于权力斗争,阴谋权术不可能像架空历史那样写的扣人心弦,自认为历史上的权力斗争也会有,但不会像有些网络小说写的那样惊世骇俗。况且此书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曾国藩操办团练,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半部分主要写他继续为国尽忠,兴办洋务之事。所以距离权力斗争有些距离,但是也有一些权臣之间的斗争,只不过并非主体。况且太平天国运动前曾国藩就已名扬四海,所以才能聚集起一堂文臣武将与太平军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之名更可谓是如日中天,更有很多人劝他推翻满清,自立为王,只不过曾老一生奉行忠。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

#过庭录#岳阳楼记#董卿#中国近代史#曾国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