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2020-10-17新闻14

宁夏、福建,相距2000公里,却在20余年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间和山河的“接力长跑”。资金援助、干部挂职、资源提升……“闽宁协作”靶向帮扶拔穷根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其中,闽侯与隆德亲密携手,展开了一场有力度、有成效、有亮点的对口帮扶,在六盘山麓烙下变革的印记,燃起致富的火种。

支援隆德的同时,闽侯在县域内也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挂钩帮扶、精准施策、兜底保障、助力发展,扶贫、扶志、扶智步步深化,脱贫攻坚目标提前实现,预防返贫的弦时时绷紧。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闽侯县援建的隆德闽宁人造花扶贫车间。(资料图)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闽侯丫好吃农产品扶贫直播。本报记者 郑帅摄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扶贫协管员陈谟光(左)到宋赛花家的果园了解生产情况。林若野摄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帮扶干部张则华与杨珍(右)一起查看羊的生长状况。(受访对象供图)

筑梦小康 无问西东

闽侯大湖马墘村种植航天牡丹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黄立新摄

扶贫“成绩单”

通过一组数据,检阅闽侯县东西两个战场的扶贫“成绩单”。

东西部协作深化,六盘山麓气象新。

2012年以来,闽侯深化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对口支援协作。截至2020年7月,累计投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帮扶资金676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7个,助力隆德县7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0321户399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力在深化产业帮扶、注重民生改善、完善扶贫协作机制上下功夫,全力推动与隆德县对口支援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县域脱贫不松劲,成效显著勇争先。

2016年底,闽侯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次年实现20个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全面脱贫。2016年,闽侯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评并列全市第一,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精准脱贫成效”单项绩效指标考核为优秀等次。

扶贫“经验谈”

两个战场,尽锐出战、克服万难。

从闽侯来到隆德,扶贫干部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资源、技术和经验,还有拼搏的精神。

深化两地合作。完善定期互访沟通协商机制,建立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机制,闽侯县以经济援助为基础,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合作拓展延伸,加大帮扶力度。

增强“造血”能力。开发建设闽宁扶贫产业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坚持“筑巢”与“引凤”并举,积极引导闽籍企业家到隆德实地考察、投资兴业。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园区企业向乡村延伸,建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创新精准帮扶。创新“托养+扶贫车间+合作社”模式,实现了“托养一个、解放一家、脱贫一户、幸福一生”的目标,被国务院扶贫督查组作为典型经验向中国残联推荐,并在全国范围进行交流推广。

在闽侯县,全县扶贫力量齐上阵,与贫困户携手同行,拼出新生活。

结对帮扶全覆盖。实行“1+X”挂钩帮扶模式,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1对1”挂钩帮扶贫困户,选派57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薄弱村任职,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基本生活有保障。坚持问题导向,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与饮水安全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提升住房条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13项医疗服务,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

造血能力持续强。立足县情和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等运行模式,通过发放产业扶贫资金、小额贷款,加快发展种植养殖、青红酒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闽侯特色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扶贫“故事会”

精准扶贫路,殷殷民生情。

多年来,一东一西,两个战场,感情持续升温,精神接续传承,故事仍在发生。

“逆袭”的贫困户

“扶贫先扶志”,这句话在闽侯白沙建档立卡贫困户宋赛花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金秋时节,宋赛花家的果园里,圆润饱满的脐橙挂满枝头。正是靠着这满园的致富果,宋赛花一家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四年前,宋赛花家没有果园,以种植蔬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收入微薄,难以为继。2016年,闽侯白沙镇支持发展新产业致富,引导大家种植当地优质品种——脐橙52,这成为宋赛花一家奔小康的起点。相关部门先后为她落实资金4万元,镇、村干部积极帮忙拓展销路,如今果园每年可带来近2万元的稳定收入。

不仅如此,有了政府提供的住房修缮提升补助,加上自己的积蓄和亲友的支持,宋赛花一家人告别“蜗居”;有了政府补贴和医保报销政策,丈夫廖诗煌与母亲廖瑞金得到有效救治;被聘用为村里的公益性保洁员,宋赛花每月还能获得一份固定工资……通过公益性岗位、儿子就业、产业帮扶等,宋赛花一家的日子红火了起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活儿越干越想干,明年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相信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善于“激将”的帮扶干部

6月获得纯种种羊,10月已改良出新品种,大湖乡村民杨珍培育的新品种母羊大受好评,罗源的一家羊场闻讯还专门前来收购。主动学习技术、凡事亲力亲为、做事吃苦耐劳,杨珍脱贫意识强烈,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从被帮扶的贫困户向脱贫攻坚“领头羊”的转变。这背后,帮扶责任人张则华功不可没。

张则华是闽侯县第一批驻村蹲点干部,2017年5月,在县委的安排下,被调往山区,成为杨珍一家的帮扶责任人。

“有什么想法?”第一次见到杨珍,张则华开门见山抛出话题。“丈夫常年外出务工,身体不好,家里也顾不上,我想在家附近发展点生产,比如养羊。”杨珍的这个想法让张则华喜忧参半。这是一条脱贫的好路子,可风险不小。羊群容易生病,常常波及整圈羊,万一血本无归,所有努力就付诸东流了。“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大事,要慎之又慎。”对杨珍,张则华不同于对待其他帮扶对象的鼓励,开始对她进行诱导性激励,“把方方面面的细节、风险给她讲清楚了,希望能燃起她的斗志和信念”。杨珍不负所望地说:“我一定会干好!”

看到杨珍的决心,张则华全力帮扶,除了平常专门开车去看望,单位下乡也拐过去,回老家的路上也拐过去,为杨珍争取资金、联系技术员、解决羊圈供电问题……

“只要他们愿意努力,我一定全力支持!”张则华说。

脱贫户讲“生意经”

“2018年,我们开始进行残疾人电商创业,通过残疾人电商协会,将隆德土特产、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了更好地发展平台,2019年5月,我们注册了隆隆薯商贸中心,又注册了隆隆薯商贸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让隆隆薯发展得更好,让全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两年多的艰辛历程化为寥寥数语,脱贫户辛宝同欣喜地与记者分享他的“生意经”。

这本“生意经”说的是隆隆薯的孕育、成长、壮大,也是辛宝同从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的真实写照。

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大学生,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双腿残疾,本就艰难的家庭几乎陷入了绝境。转机出现在2018年:为解决重度贫困残疾人的脱贫增收问题,在闽侯县挂职干部的推动下,隆德县创办残疾人托养创业中心。辛宝同一家入住中心,吃住有了保障,母亲成为中心扶贫车间工人,辛宝同在托创中心办公室工作的同时,成为残疾人电商创业协会的带头人。

两年多来,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隆隆薯的总销售额已经突破2000万元,为全县2000多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180多万元,以辛宝同为代表的残疾人员工真正从扶贫工作“五个一批”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转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我不但改善了自己家里的条件,还能帮助更多不幸的人,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讲述自己的变化,辛宝同神采飞扬,那是重拾希望、重建自信的光芒。

(全文共3171字)

来源: 福州日报

#扶贫车间#贫困村#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