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先生所说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半通不通”? 今日读陈寅恪先生的史学论文,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法偈分析,说那首著名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身似2113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5261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六祖慧4102能作的偈,1653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菩提偈在《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确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扩展资料菩提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参考资料来源:-菩提偈
在上香的寺庙门口摔了一跤,有何说法? 楼主,我是一个学佛多年的人,你听我说几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香烧成什么样,或者去寺庙摔了一跤。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性在里面。因为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都是明示,明明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何意思?出自哪? 身是菩提树,2113心如明镜台的意思为:众生的身体5261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4102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1653的台镜。出自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原文如下:菩提偈唐代: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扩展资料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
求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怎么理解?求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怎么理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
如何理解欢喜佛的“以欲制欲”?
五祖为什么选择了惠能而非神秀? 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深浅,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神秀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
唐朝时,哪位高僧创立了南宗,标致着中国佛教本土化? 应该说是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禅宗实际上是中国化了的佛学,它以儒家、道家思想学说及后来的魏晋玄学改造了印度佛学,例如,禅宗借鉴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认为本真的人性即是佛性,人人都具有佛性,而不必外求。(《坛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宗强调和关注人的灵魂的拯救和解脱,主张破除偶像(包括佛教偶像)、破除经典(包括佛家经典)、破除法执,突出自性、本性、自心,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些方面又时或与道家哲学和魏晋玄学有相通之处。慧能不识字,没有着作,他解说佛法的言论经其弟子法海等编辑整理,为《六祖坛经》,影响甚巨。禅宗弟子尊南朝宋末时由印度来中国传授佛家禅法的达摩祖师为其初祖,从始祖至五祖弘忍,为禅宗发展史上的准备阶段。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宗派的实际产生,应该从六祖创始南派禅宗之时算起。六祖慧能(638-713)俗姓卢,三岁丧父,家贫,以砍柴卖薪度日,后出家师事弘忍。五祖命弟子各自撰述一偈,阐发对正法的解悟,若已悟得,即传付衣法。其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大师赞叹道:“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慧能请人于神秀偈旁和以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